《课桌上的玫瑰 作者: 曾宏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课桌上的玫瑰 作者: 曾宏燕-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伏羲造人的内容相合。《山海经》上说,当初的天地间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俩,他们生活在昆仑山上,女娲六日创造了万物,却没有创造人,于是,他们兄妹商议之后便结为夫妻,在以草为扇、遮面避羞的情况下,两人交合而得子,从而繁衍了人类。 

再看第二幅画—— 
这是一幅色彩厚重的西洋油画,题为《生命的起源》。画面的内容是根据《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创作的,同样表现了人类生命繁衍的主题。蓝色的天空下,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盛开的鲜花,茂盛的树下,一个成熟的女人和一个年轻的男人,热烈地相拥着,两个可爱的孩子在草地里玩耍戏嘻。这幅画是根据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创作的,画面上的女人是地神盖娅,男人是盖娅的儿子天神乌刺诺斯,那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他们俩结合而生下的后代克洛诺斯和俄刻阿诺斯。 

看了这两幅画,除了想到两则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你们还想到了什么? 
这两幅画所展现的内容,可能会让你们不可思议,但确实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那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杂乱婚姻的事实。兄妹之间交合得子、母亲和儿子共同繁衍生命,这虽然出自于神话传说,但却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源于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所经历的婚姻状态。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呢?我想,你们是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的:那就是爱情不是和人类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人类还处于杂乱婚姻的历史阶段时,是没有爱情的。那时的人类,还根本没有摆脱动物性原始本能的愚昧。我们知道,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刚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人类,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过的是穴居群婚的野蛮生活,低下的生产力,低下的认识能力,决定了当时的人类不仅对自然和社会没有什么认识,就是对人类自身也没有什么认识,那时的人类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最低级的基本需求,男女的结合,也仅仅是停留在动物性的一种自然行为的水平上,只是出于一种生理欲望的需要,以满足人类动物性的本能。可以说,那时的人类甚至不可能认识到男女的结合对于生命繁衍有着怎样的意义。 

文明孕育诞生了爱情 
那么,爱情又是怎样来到人世间的呢?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也随之适应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人类由杂乱婚姻、群婚制进而发展到对偶婚姻,以及最后发展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婚姻,爱情也就在这婚姻制度的沿革中逐步地产生了。 

西方人对爱情发展有如此的阶段论述:柏拉图式的爱——优雅浪漫的爱——现代的爱。也就是说,爱情在婚姻制度的沿革中诞生,而且诞生后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而不断地完善。可见,爱情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相应提高而逐渐产生的,她是人类生存状态走向高质量的标志,也是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精神产物。她是伴随着文明的足音来到这个世界,并且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由肤浅到深刻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我刚才概述的“爱情的起源和发展”中,你们大概已经领悟到了: 
“人类是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标尺。” 
“文明使人类摆脱了愚昧,并将爱情赐给人类。” 
“爱情是文明人类才拥有的瑰宝。” 
“文明的光辉沐浴着人类焕发出爱情的神采。” 
…… 
是的,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没有人类文明就没有爱情,而没有爱情的人类是还未走向文明的原始人类。 
第一部分:爱的追问 爱情是什么 
性 爱情花朵的种子 
——爱情的属性 
爱情的双重属性 
也许有人会说,爱情不是人类的专利,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本能。比方说,孔雀开屏的现象就是雄性孔雀向雌性孔雀展示自己而作出的一种求偶举动;鸟儿用婉转动听的鸣叫来取得异性鸟儿的欢心,从而达到‘终成眷属’的目的;甚至动物群里还有为了‘爱情’而‘决斗’的事例……。 

那么,你们又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我想,通过比较来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容易一些。当然,具有可比性的两种事物,必然是有异同点存在。 
我们先看看相同的地方——人类的爱情和动物的“爱”都源于动物的性本能。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虽然脱离了动物界,但无论人如何发展,也始终是一种生物的存在,即使他再复杂、再有智慧、再富有生命力,也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也必然要受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所支配,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与万物的自然属性——性本能——是相同的。 

我们再看看不相同的地方——人类的爱情与其他动物的“爱”不同之处,就是人类的爱情除了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动物的“爱”所不具备的社会属性。 
因为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也就是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里,他的思想、意识及情感必然要受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的爱情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的心理感受、审美体验和道德伦理等因素。而这些是其他动物所不可能具备的。 

通过上面的比较,你们应该了解到:动物的“爱”只有自然性,而人类的爱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所以,动物的“爱”和人类的爱是不同的,动物是不具备人类的真正意义的爱情的。 

可以这样说,爱情是自然和社会给予人类的共同馈赠,所以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爱的花朵来自性的种子 
记得有位印度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爱的花朵来自性的种子。我觉得这个形象而又诗意的话语,很值得我们深思。你们想一想,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思考? 
种子——花朵,这个自然生长的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对了,这里首先蕴含了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爱情源自于性。没有性,就没有爱情的生命,更不可能有爱情的花朵。这里,用“性的种子”体现了爱情的自然的属性。但是,一粒种子是不会直接变成一朵花的,如果没有把这粒种子置于土壤之中,它就没有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没有阳光的沐浴,它就会因缺乏光合作用而缺少生命的蓬勃,没有水分养料的供给,它又会因干渴饥饿而生命夭折……也就是说,一粒种子没有这诸多生存必备的条件,也只能是一粒种子,而不会成为花朵。这句话在表明“爱情来自性”这样一个基本道理的同时,也提示我们,仅有性是不会自然产生爱情的。即一粒“性的种子”自己是不会绽开“爱的花朵”的。从“性的种子”到“爱的花朵”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类似土壤、阳光、水分的条件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爱情的社会属性,即人在一定的社会存在中的思想、意识乃至情感等。这句诗意的话正是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爱情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那么,自然之神是什么时候将这颗‘性的种子’交给我们的呢?”也许,你们心里已经泛起这样的疑问。 
你们的疑问非常好!是呀,这颗珍贵的种子可不是你一来到这个世界就交给你了,自然之神是将它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到了你可以懂得爱护它的时候,郑重地交给了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一出生就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只取决于生理结构的不同,也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第一性征的差别。我们所说的“两小无猜”,就是处于仅有第一性征差别阶段的男女之间的心理状态。你们有人大概知道李白在《长干行》中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就描写了仅有第一性征的男孩女孩一起玩耍的情景。男孩胯下一根竹竿,似驾驿着奔跑的骏马,追逐着绕床躲避的女孩,类似这幅童年时代的天真无邪的玩耍情景,是你们幼时都经历过的。那时的男孩女孩没有性别的意识,毫无猜忌而尽情地在自由的天地里享受着童年的欢乐。可是,当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便步入了生理发育的成熟期,这时的青年男女就有了性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两性的差异、两性的关系,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性的意识苏醒了。这就是爱情得以发生的生理、心理基础,也是爱情的自然性的体现。所以,爱情作为发生在男女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其特殊性也体现在这里,她不仅是一种发生在男人和女人之间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只有步入到一定的生长阶段才会发生。 

那么,是否到了产生性意识的生长阶段,男女之间就会自然产生真正意义的爱情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爱情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还谈到了仅有“性的种子”不是必然会开出“爱的花朵”的。 
当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或当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的时候,其中固然有性的欲望——作为生物的人的本能、简单、初级的生命冲动,但更重要的是在爱的追求中起支配作用的一种心理、美感和道德的合力,只有在这种合力的作用下,两个相爱的人才能走出纯生理的享受,而体会到心灵碰撞的激情,审美想象的愉悦,道德责任的崇高。而这种心理、美感和道德的合力,是产生于一定的教养基础之上的。 

也许有人会说,很多爱情不是发生在瞬间的“一见钟情”吗,哪有您说的那么复杂? 
那么,你们是否想过,即使是“一见钟情”,也只是对某一个人,而不是对所有的异性吧。那为什么“一见钟情”只发生在对这一个人而不是对其他人呢? 
知道吗,这种具有明显选择性的情感正是由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一见钟情”正是一个人是通过内心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