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林让我想起庞中华(孟波)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
  想起大林,我常常想起一个人——著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看到大林这本《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我自然想到了庞中华先生印数逾千万的《谈谈学写钢笔字》。
  仔细想来,大林和庞中华还真是有若干相同甚至巧合之处。我想他们两个最大的共同之处,莫过于他们在各自的专业内巨大的影响了。在硬笔书法界,庞中华有很多粉丝;在时评界,大林也有很多粉丝。
  庞中华粉丝众多,因为字写得帅。同样,大林兄有众多拥趸,也不仅仅是大林长得帅,而是时评写得帅。
  但是,这个“帅”字需要稍作一下解释。“帅”指的是漂亮、舒服、规范、标准。就是说,大林的时评就像庞中华的钢笔字一样,漂亮、舒服、规范、标准,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普适性、可操作性、可复制性。
  庞中华的钢笔字风靡了20年,至今每年畅销百万本,影响了两代中国人的书写。庞中华有一句口号,叫作“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写漂漂亮亮中国字”,应该说庞中华基本达到了。一个人的字写好了,很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影响带动更多的人都把字写好,那就功莫大焉。大林兄呢,他应该是1990年代中国最早一批写时评的人,他的时评,写得非常漂亮,规范和高效,这三点把时评作为新闻体裁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时评像庞中华的字一样,风靡全国各地,覆盖各类媒体。有时,我作为同行不免有些“忌妒”。但是,分析一下,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他的时评规范性、普适性适合了各级各类媒体和读者的需求。
  就像我从来不认为庞中华是大师、不认为庞中华的字是书法中的*一样,我也不认为大林是时事评论界的大师、不认为大林的文章是时评中的*。但是,我依然认为庞中华对中国书法贡献巨大,我依然认为,大林如果有意从事时评写作普及活动的话,一定会吸引更多粉丝。
  千里遗迹易寻,高风半步难求。相信《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会备受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乎就是一本《中国时评写作规范和秘笈》了。相信那些刚从事时评写作的朋友看到它,一定会觉得如获至宝。
  目前,高校新闻系出了不少新闻评论写作的教材,至少从我这个学新闻的人看来,目前还没发现有几本教材能够超过这本的。原因何在,要么是这些教材的作者从来不写评论,要么就是作者没有从事新闻工作。因此,理论归纳是苍白的,选取个案也是陈旧的。
  有同行说,大林兄就是为写时评而生的。此言差矣,大林一开始要立志当书法家的,只是后来阴差阳错,才成为时评家的。他很早就出版字帖,他的篆刻也颇得一些专家朋友认可。从这一点看,大林和庞中华的确很像。当然,更为巧合的是,大林的家乡是河南信阳,而庞中华也是从河南信阳崛起的。因此,希望大林这本书能像庞中华字帖普及书法一样普及时评。普及书法能够改变国人书写,而普及时评则可以改变国人思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国内很多评论家不怎么会写文章(李方)
腾讯网副总编辑:李方
  盛大林是很厉害的评论家。不过很厉害的评论家也还有不少,各自都时常会有评论集出版,那我凭什么劝你一定要读这一本《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就因为每篇评论后边附的一段“写作心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布局谋篇有什么道理在里边,如果换一种写*怎样……
  记得聂棋圣曾经评价某位韩国高手“不怎么会下围棋”,虽然是输棋后泄愤的话,但也算快人快语。套用聂棋圣的话,要我说,国内很多评论作者不怎么会写文章。这话安到谁脑袋上恐怕都要跟我拼命,然而国内评论文章总体水平差劲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我猜,大概很多评论作者都挺自信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因此对文章的技术并不怎么在意。
  问题这就出来了:一方面意思都能表达清楚,一方面总体观感却很差劲,那我很怀疑他们是在拿写检讨的态度来写评论。写检讨我们都有体会,赶紧把该说的话说完拉倒,才不在乎这段在前边那段在后边。要是写评论也这个态度,我想你会毁了这个行业的。不是吗?时评就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明白说我们不要时评。开始我还不服气,跟他们争论,后来我也没词儿了。
  写评论比的是认识水平,这东西的确很难速成。很多人说我使劲读书使劲思考,这很好。要我看,怎么提高写作技术也很要紧。同一个意思,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很多时候,由于表达得巧妙得体,甚至能够引发出字面之外的意思来。我们看到,那么多古圣先贤的文章被鉴赏来研究去,注解比原作厚好几百倍,微言大义都琢磨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家写得好啊,好到很多意思或许作者本人都没想到,愣是因为文章招人读而被别人看出来了。这样的效果,哪个写文章的人不羡慕?遗憾的是,可能很多评论家不羡慕。
  十几年前,师兄李春骑车十几公里跑来敲我家的门。我根本不认识他,他也不客气地直说:我觉得你文章里边一个逗号点得不对。然后他喘着气坐下来,拿出我那段文字:你看,这句话被一个逗号分成前后两部分,前边二十几个字,后边才四个字,你觉得美吗,平衡吗?你看,如果把逗号挪到这里,前后各十来个字,是不是感觉舒服多了?
  醍醐灌顶啊,我觉得我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文章,在文章技术上,不如李春给我一个下午的教导。当然李春那也不是一般人,当年北大学生上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口号就是从他嘴里第一个喊出来的。以后我写文章,总感觉李春站在我背后。就拿这篇小文章,可能写得不怎么样,但你可以检查一下还有没有那种不均衡的情况出现?
  写文章真是一门学问,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乐于分享他的技巧,渐渐大家也觉得不用什么技巧,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现在我终于发现盛大林也是一个在意并且希望分享这方面经验的家伙,那么我期望,将来也会有人像我记住李春一样记住他——那是他的功德,也是他的幸福。
  

人的一切权利,从表达的权利开始(赵牧)
搜狐网博客频道总监:赵牧
  2002年8月,我应邀加盟搜狐,主持搜狐视线(搜狐星空前身)。
  我的工作重点有两个:
  一是深度整合互联网上的新闻资讯,而不是简单地堆集相关信息,使之成为具有真正原创意义上的专题报道,这在互联网历史上是拓荒之举;二是把活跃在一线的传统媒体的评论员以及学者集结起来,强化互联网的原创评论。这是联想FM365首创互联网“特邀评论员”——在互联网上首发原创评论的继续,变化是邀请的范围更大更广。大林后来也成为搜狐星空特邀的专栏撰稿者之一。
  互联网发展原创评论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通过汇聚强传统媒体中的“意见领袖”来强化新媒体的影响力——没看法的媒体,没法看。
  不过,新媒体的互联网有着这样一个普遍特点——编辑年轻、编制极少,除了日常稿件处理上传的繁琐重事务,还要面诸多专业强的文章的消化能力,或“敏感”评论取舍的判断压力。这些问题既会导致稿件处理不及时,也常有稿件不得不束之邮箱,它还是无法扩大表达空间——专栏规模的瓶颈。
  2003年10月我去海南出差,曾与当地朋友谈起新兴的博客……这让我对博客发生了浓厚兴趣,它恰恰能解决我面临和思索的一些问题:
  第一,它可以使编辑从收邮件、读邮件、再制作网页上传等繁琐工序中解放出来;
  第二,把发表和编辑权直接交给用户,发表效率极大地提高,会使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第三,言论和话语方式的空间自由度大增,使作者容易挣脱诸如“新华体”那种八股僵化的文体和文风,使生动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它为专业评论和学者观点的系统表达提供了极佳平台,互联网各类“专栏”的规模很容易得以扩大,从而可能形成庞大的“民间智库”,比如律师群体的博客的出现;
  第五,它使“出版”可以略过传统出版的所有环节,由博主本人一次性完成。它也为传统的出版业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内容和作者提供了方便;
  第六,更重要的是由于博客的出现,众多互联网用户的表达,从新闻跟帖、BBS的匿名表达状态,开始向公开、独立、持续的表达方向发生重大变化,这也意味着负责任的表达群体会随之大幅增长,这对推动公民社会的建立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
  海南回来后,促成博客平台在门户网站诞生成了我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当然,我热衷此事的最大动因就是我在自己博客上写下的那句话——“人的一切权利,从表达的权利开始”。
  一晃几年过去,博客几经曲折,也从最初的时髦变成无数人日常记录表达的寻常工具。博客的内容从电子出版回归成纸质图书的事情也多起来。这个现象印证了我早期的另一个猜想:博客本身不但会成为持续写作的动力,也可能成为传统出版行业发现有价值的作者和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
  盛大林是相识多年的老友,我们都鼓捣了多年的评论。他的博文被转换成传统出版物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无论是盛大林还是其他陌生人的博文转换成出版物,我都想窃一点功劳为己有——对从事打造这一表达平台的我,这多少是个肯定。
  无论表达的效率、表达的自由尺度、容量和完整性,乃至思考的深度或可读性,博客都比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对传统文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