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漫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经漫话-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郭先生的愈见非常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古书中记载的逸诗,多半是长短句,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的《祈招》:“祈招之倍倍,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再看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及江有浩的《诗经韵读》二书,足够证明《诗经》的用韵完全是统一的,不带地域性的色彩。但是加工者是谁?先秦史传没有直接确实的记载,无法证实。我们只能从诗歌的保存者和诗歌和乐舞的关系这两点去探索,认为对诗歌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还是以太师和乐工们为最有可能。《国语·鲁语下》:“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正考父是春秋朱国的大夫,商之名颂,即《诗经》中的《商颂》(现在只存五篇),有人解释校为“校对”,就是正考父觉得保存在宋国的商颂,可能有错字或残缺,到太师处去校对一下,或者到太师处校正乐调。有人解释校为“效”,效是献的意思。这说明正考父自己作了十二篇《商颂》献给周太师。不管如何解释,都够证明周太师是当时诗歌的保存者。
  《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他为什么统称风、雅、颂为“周乐”呢?因为每篇诗歌都有乐调,是由周太师配乐、保管的。《礼记·王制》的“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记载行人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乐”。可见太师确是掌管当时诗乐的王官。《周礼·春官》有“太师教六诗”,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的话,可见乐官不但是诗歌掌管者,而且还要承担教学诗乐的工作。从上看来,太师和乐工们可能就是诗歌的整理和加工者,其中包括民间歌谣、文人创作以及庙堂乐章。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此作过一番总结性的解释,他说:“春秋时,各国都养一班乐工,象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巨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算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大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他的解释,虽合《诗经》成书的历史情况,但不够全面。朱先生只说各国的太师和乐工是搜集和保存诗歌的专员,而忘记提周王朝的太师和乐工,他们是《诗经》和周乐的编订和保存的主要人物。
  高亨先生在《诗经选注》中说:“周王朝的领主为了充实音乐,为了祭祀鬼神,为了夸耀功业或别种目的,作成诗歌,交给乐官。《周颂》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二,王朝乐官为了给领主服务,尽到他的责任,留心搜集诗歌,《小雅》、《大雅》及《王风》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三,诸侯各有乐官,掌管他本国的诗歌,诸侯为了尊重王朝,交换音乐,派人把乐歌献给王朝。《王风》外的十四国风及《鲁颂》、《商颂》里,应该有些诗篇出于这个来源。……通过上述的三个来源,诗歌集中在周王朝乐官的手里,并逐渐地增加起来,前后经过五百多年乐官们的编选,才算完成了这部书的编辑工作。”高先生根据古书关于乐官的记载,叙述《诗经》编订成书的过程,突出周王朝乐宫的主导作用,是符合当时历史情祝的。
  我以为《诗经》中的民歌,是王官到民间采来的。贵族文人的创作和祭祀燕飨乐歌,是公卿列士献的,保存于官府,都是由太师所掌管。到了春秋时代,诸侯间交际频繁,一般外交家为了锻炼自己的口才,加强他们外交的辞令,常常引用诗歌的章句,来表达本国或自己的态度和希望,使其语言含蓄婉转而又美丽,形成当时上层人物学诗的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周诗可能即在春秋士大夫训练口才的普遍要求下,乐官不断地加工配乐,逐渐地结成了一本教科书。《左传》和《国语》是春秋时代最可靠的史料,据后人统计,《左传》中引诗的句子,约有二百五十条,百分之九十五的诗都见于《诗经》,可见春秋时已有固定的教本了。
  
  五、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上面说过,《诗经》原来的分类,是古代乐师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按诗歌的声调划分的。我们现在为了便于分析,依据诗的内容,参照解放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一般意见,将三百篇分为下列八类:
  1、劳动生产的诗歌
  《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或表示劳动的偷快,如《疲q》;或表现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它们倾向鲜明,总是站在当时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倾诉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悄、愿望和要求。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窜改民歌,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芟》、《良耜》等。它们的倾向性也不问可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西。
  《豳风·七月》错综复杂地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无休止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各个季节的物候变化,是一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着的周民劳动生活的图画。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火星向西方,九月缝衣女工忙。冬月北风辟拍吹,腊月寒气刺骨凉。粗细布衣都没有,怎样过冬心悲伤!正月赶快修农具,二月大伙下田忙。约我老姿和孩子,送饭南盲喷喷香,田官老爷喜洋洋。
  ……农民们将自己一年从事劳动的项目,悲惨的生活境遇,磋叹感伤的情绪,作了分月的、铺叙的、对比的描绘。种田、蚕桑、漬麻、织染、制衣、打猎、酿酒、修建房屋、藏冰等工作,都由农民负担。《汉书·食货志》叙述那时女工生活说:“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就是说,妇女每日要工作十八小时,男子更可想而知了。他们养活了领主,养活了当时全社会人,但劳者不获。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在凛烈的寒冬里,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吃的是一些苦菜葫芦,住的破烂的茅屋,四面透风,老鼠横行。妇女们还要被公子们劫虏侮辱;农夫们还要为豳公祝寿,被迫高呼“万寿无疆”。
  可见,《七月》诗的主题,是反映当时农民的劳动负担和被剥削压迫的悄况。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反映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这种对抗性的矛盾,是绝对不能调和的。但是在诗中为什么充满了悲叹情绪,而没有对剥削者直接的斥责、愤怒的爆发呢?《七月》诗产生于西周初年,由于田制的改革,那时的政权还相当巩固,阶级矛盾还没有尖锐到爆发成为起义的程度。所以这诗末章,叙述到了一年终了,领主还假惺惺地叫一些农民到公堂上一起喝酒,举觞向豳公祝寿,祝他“万寿无疆”,让他们永远剥削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里的劳动人民,不但受统治阶级物质上的剥削,而且还要受到精神上的统治。
  《周南·疲q》再现了活泼愉快、健康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们三五成群地在平原旷野上,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地采取疲q。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精确地适应着采取疲q劳动的节奏和韵律的。文艺和劳动的密切关系,可以从这首诗得到证明。
  采采疲q,薄言采之。采采疲q,薄言有之。采采疲q,薄言掇之。
  采采疲q,薄言捋之。采采疲q,薄言袺之。采采疲q,薄言撷之。
  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采些来。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采得来。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拾起来。
  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抹下来。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揣起来。车前子哟采呀采,快点把它兜回来。
  这首诗从劳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了心理的发展过程。不断的采取,伴随着不断的歌唱,越采越多,越采越有劲,越唱越高兴。语言的反复,篇章的重叠,表现了这些劳动妇女们对劳动的热爱。劳动过程的次序是这样的:最初是发动同伴们去采,到了目的地,是先拾取地上的,再抒取枝上的,先用手拿着衣襟去兜,后来越采越多,就把衣襟结在衣带间了。心理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这首诗歌的特点。但诗句比较简单,每章只换两个字,还保存着原始劳动诗歌的形态。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他对这首诗的评语,是比较确切的。
  狩猎是周代人民劳动的一个项目,《诗经》里反映当时人民狩猎生活的,有《周南》的《颍荨泛汀镀敕纭返摹痘埂罚ü庞搿靶蓖ǎ!厄|虞》是写人民在野地里打猪打野兽的诗。《还》是写两位猎手在打完狼后相遇于峱山,彼此称赞射击手艺轻巧的诗。《秦风》的《驷驖》,《郑风》的《大叔于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