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zhu》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mingzhu-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它的绿叶不会被秋风夺去,它的新春的欢乐不会被时序的循环变为岁暮的残
景。”随即,他吟诵了一首诗:

你这花瓶有什么用场?

不如来撷我那园中的蔷薇。

这些蔷薇只有五六天开放,

我的花园冬季也不会枯萎。

萨迪的朋友听了萨迪的话,便把衣襟里兜着的鲜花抛落到地上,牵着萨
迪的衣襟说:“君子言出必果。”萨迪点点头,动手写起《蔷薇园》来。在
这座文艺的花园里,蔷薇逐日开放。终于成了鲜艳和繁盛的一簇。这《蔷薇
园》能与中国的绘画和《阿詹》(摩尼教经典)的画叶相媲美。这样的“蔷
薇园”永远不会使人感到不快,因为它不是一个荒凉痛苦的所在。

萨迪借蔷薇的花香,讲述了各地奇闻,圣人训谕,故事和诗歌,帝王的
言行,其中也掺杂着自己的宝贵的生活经验。对于书的体例、章法、段落也
细加推敲,感到最好把这花木繁茂的花园仿照天堂,分作八部。即:

一、记帝王言行。

二、记僧侣言行。

三、论知足常乐。

四、论寡言。

五、论青春与爱情。

六、论老年昏愚。

七、论教育的功效。

八、论交往之道。

鉴赏与分析《蔷薇园》是波斯十三世纪著名诗人萨迪的代表作。

《蔷薇园》是在《果园》发表后一年写的。

属于“训诲体”诗歌。全诗共分八个独立篇章。前七章由短小的故事组
成,然后配上短诗,画龙点睛地揭示故事所包含的哲理思想。最后一章,没
有什么故事情节,集中了许多格言警句和俗谚。一般认为这是诗人最先写成
的。书前面有写作缘起,后面有“跋”。全书约为。。 180个小故事和。。 102条格


言。

言。
括 
41则小故事,
列举古今帝王的作品,对统治者进行告诫。如他在第六则故事中说,有一位
波斯暴君,残民以逞,横征暴敛,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逃亡,国
内人口减少,税收没有着落。于是四邻的敌人便伺机入侵。诗人感慨地说:

暴君决不可以为王,

豺狼决不可以牧羊。

国王对人民任意榨取,

正是削弱国家的根基。

作品中还提到有位叫优素福的暴君。他请圣徒来给他作最好的祝愿。圣
徒说:“主啊!取走他的生命吧!”暴君问:“难道这是最好的祝愿吗?”
圣徒说对于全体穆斯林来说,这祝愿就是最好的了。诗人又说:

暴君,暴君,你是人民的灾难,

你应立即关闭你的市廛!

王权对你有害无益,

你的死胜于你的暴力。

另一位暴君问圣徒:“怎样的修行才最有价值?”圣徒回答说:“你最
好每天睡午觉。因为这样你就不会害人类了。”诗人很赞同这意见,他认为
暴君“醒不如睡,生不如死。”一位暴君由于对治理国家漠不关心,对军队
极为凶残。因此,当外敌入侵时,弄到众叛亲离,没有人肯为他拼死抵抗。
因为:

你若宽厚,他们才肯为你牺牲;

你若凶残,他们将会各奔前程。

饱暖的将士英勇无敌,

饥饿的将士逃跑不及。

诗人在勾画了暴君一幅幅凶残面目的同时,歌颂了一批贤明的君主,他
们都是保卫和治理国家的好国王,他们慷慨仁慈,体恤百姓。一位国王,从
父亲那里继承了无数财宝,他不是拿来挥霍浪费,而是把它们散给士兵和平
民。于是诗人赞道:

沉香本来并没有气息,

放在火上才会散出芬芳。

只有善行才会为你带来声誉,

种子只有撒在地里才会生长。

一位王子虽然生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当敌人入侵时,他英勇无畏,
冲锋陷阵,远远胜过他那长得高大而英俊的兄长。他以自己的行为鼓舞了士
气,把入侵之敌打退。

一位国王得了不治之症。医生说必须用人的胆汁做药引,吃下药才会见
效。国王派人去买通了一个农家孩子的父母,要取这孩子的胆汁做药引。法
庭也作出判决,认为牺牲一个普通百姓,来保全国王的生命是合法的。于是
刽子手准备动刀了。这农家的孩子忽然大笑起来。国王问他笑什么,孩子回
答说:“父母是爱护儿女的,法官是为民伸冤的,国王是主张正义的,如今
父母为了一点小利,把我卖了。法官判我死刑,王上也只顾自己死里逃生!”
他的话感动了国王。国王流泪说:“我宁可病死,不愿杀死一个无辜的人。”


他放了小孩,还给了他很多的赏赐。这个国王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

他放了小孩,还给了他很多的赏赐。这个国王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

你有强硬有力的手掌,

不应加在弱小无告的人民身上。

你不同情那跌倒的人的痛苦,

在你遇难时也将没有朋友帮助。

国王若能体恤百姓,即使有强大的敌人也用不着害怕。因为:“仁爱的
君主不需要军队。”如果实行暴虐统治,人民“转眼叫他灭亡”。诗人认为
国王和人民的关系是:“不是羊群应当照顾牧人,而是牧人应当保护羊群。”

作为一个托钵僧,萨迪曾云游四方。在《记僧侣言行》一章里,多半是
记叙他在旅途中的见闻。同样把好的僧侣和坏的僧侣作了对比。诗人认为好
的僧侣应当是虔信真主的、能吃苦的、智慧的,而且是有同情心的。托钵僧
外表虽然衣衫褴褛,光头赤脚,但内心却是充实的,精神振奋的。一个真正
的圣徒必须具有这样的品质:“敬拜和顺从,施与和满足,认一和信赖,驯
顺和坚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贤大德的人。反之,如果华而不实,贪求
饱暖,纵情逸乐,穷奢极侈,就不配做一个托钵僧。为此,他严厉地抨斥了
那些贪图富贵的僧人。

一个叙利亚修士,多年在野外修行,只靠吃树叶为生。后来,国王把他
请进宫廷,住在御花园里,那地方清幽舒适。

园中的蔷薇像是美人红红的面颊,

风信子的枝条像是美人的鬓发;

枝上的花朵开放得那样的可爱,

像是还没有吃过母亲乳汁的新生的小孩。

国王还派了个美丽的丫环服侍这个修士。他整日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
罗绸缎,尝的是鲜果,闻的是花香。还有百看不厌的美女。不久,他清修的
功果已半点不剩。他已变成一个脑满肠肥、面色红润的俗人。于是萨迪说,
一个修士,“只要他一旦羡慕世俗的荣华,便是跌在蜜里的苍蝇,永难自拔”。

萨迪是个人道主义者,来自民间的诗人。由于他长期过流浪的生活,亲
自体会到民间的疾苦,看到了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因此,他在诗歌中较
好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波斯几位大诗人创作情况有所不同,菲
尔多西主要写帝王将相,伽亚谟侧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萨迪则视野开阔,侧
重对人世社会和下层人民的描写。在作品中,他真实地描写了被压迫者和压
迫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你若想走向王侯将相门前,

必须身上带有宠信的标记,

因为穷人如果在贵人门前出现,

会被仆人抓住领口,恶狗咬住衣裾。

他主张不管富人和穷人都是人类始祖亚当的子孙,都应当要爱。因为“造
物之初本一样”,“为人不恤他人苦,不配世上妄称人”。

作品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讨论的是关于富人和穷人谁优劣的问
题。萨迪和人展开了辩论。萨迪不同意“仁者缺少钱财,富人缺少仁爱”的
说法。他认为穷人和富人中都有好人和坏人。正如有蔷薇的地方就有荆棘,
喝了美酒之后会头晕,宝箱旁边有毒蛇,珍珠附近有鳄鱼一样。在花园里,
既有香树,也有朽木。在富人中,既有感谢主的,也有忘恩负义的。在穷人


中,既有安分守己的,也有胡作非为的。露水如果都变成了珍珠,珍珠就会
比牡蛎还不如。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像穷人一样谦恭的富人,像富人一样高尚
的穷人。怜悯穷人的富人,才是最好的富人;回避富人的穷人,才是最好的
穷人。自然萨迪当时不可能用阶级观点去分析人,他要求的只是人与人之间
的平等、博爱。而且他的观点中也有辩证的因素。

中,既有安分守己的,也有胡作非为的。露水如果都变成了珍珠,珍珠就会
比牡蛎还不如。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像穷人一样谦恭的富人,像富人一样高尚
的穷人。怜悯穷人的富人,才是最好的富人;回避富人的穷人,才是最好的
穷人。自然萨迪当时不可能用阶级观点去分析人,他要求的只是人与人之间
的平等、博爱。而且他的观点中也有辩证的因素。

我守愿受苦,补缀我这旧裳,

不愿向富人写信求乞。

我若靠着别人爬进天堂,

痛苦胜过跌进地狱。

如果要在财富和智慧中作一选择,萨迪认为首先选择的应当是智慧。对
于沙漠中的旅人,金银不如一个萝卜。他提倡出外旅游,尝尝人生甜酸苦涩
的滋味。“大丈夫与其困守本乡,不如高飞远走,四处流浪。”富人夜晚要
为他的住处操心,而星空却是穷人的屋宇。

萨迪在诗中反复强调教育因天分而异,严教育比宽教育要好。对王子的
教育就应当更加严格。人们必须从小就教育好孩子。

年青时如果行为不端,

成年后也将没有出息;

嫩枝容易弄弯,

枯枝就得放在火上才能弯曲。

萨迪提倡获得知识的重要。因为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求
学问,一要坚忍,因为“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二要不耻下问,“凡
是你不知道的事,都应向人请教”。三要在实践中运用。

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知识;

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牲口虽然驮着无数经卷,

也算不得聪明饱学的圣贤。

因此,《蔷薇园》是萨迪“宝贵的生活经验”的结晶。作品隽语风生,
诙谐有趣。正如诗人在《跋》中说的:“我用美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