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吃货军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七零吃货军嫂- 第17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他们点了十几个菜,可却绝对没有浪费,桌子上的菜都吃干净了,才放下碗筷。

    曹飞霞和丁小甜吃完饭,回屋去坐了一会儿,喝了半杯茶,就去叫上司机小刘,下楼去坐车。

    红星饭店的领导之前来省城公干,都是小刘开车,因此他对省城的道路还是比较了解的。

    南川省博物馆在益州市中心,是一座地标型建筑,很好找。

    四十几分钟之后,小刘就把车开到了南川省博物馆门外。

    曹飞霞和丁小甜下车去博物馆内找颜纬栋,小刘陪着她们去。

    三人去买了票后,才进入了省博物馆。

    曹飞霞领着丁小甜和小刘在博物馆里溜达了一圈儿,因为今天不是周末,博物馆里参观的人并不多,丁小甜很有兴致地把她感兴趣的文物看了一遍,这才跟着曹飞霞去了博物馆的办公楼找副馆长颜纬栋。

    小刘则是继续参观。

    颜纬栋最近才从省内的一处考古现场回来,正在整理一些文物资料,听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敲门,说有两个女人来找他,还自称是从宜南来的厨师。

    “快,快请她们进来!”颜纬栋一听立刻高兴道。

    他放下了手里的文献资料,把它们整理好,放进抽屉里,接着从抽屉里拿出来半袋茶叶来。

    找了两个干净茶杯出来,他把茶叶倒一些进去,提起开水瓶倒水进去泡茶。

    才把茶泡好,工作人员就把曹飞霞和丁小甜带进来了。

    “哎呀,欢迎,欢迎!”颜纬栋一见两人就站起来,走过去跟她们握手,并且请她们坐下,还指着两杯茶说,那是给她们新泡的。

    “颜老,你看,我们在你工作时间来拜访,怕打扰你工作啊。”曹飞霞坐下之后客气地说。

    “不打扰,不打扰,紧张工作之余,能跟你们小年轻一起说说美食,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呢。”颜纬栋说,他看向丁小甜,“丁小甜同志,这次我是否又会看到什么古代菜谱上的菜获得新生呢?我真是很期待啊!”

    丁小甜:“颜老,等您看比赛的时候就知道了,现在,我可以保密一下吗?”

    “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一些好东西想拿给丁小甜同志看一下,我想你一定会感兴趣的。”颜纬栋笑道。

    他一边说一边站起来,走去屋角的文件柜,用钥匙打开一把锁之后,他开了文件柜,戴上一副白手套,从里面拿出一卷泛黄的帛书。

    接着他把这一卷泛黄的帛书拿过来,在桌子上展开。

    看到这一卷帛书,不但是丁小甜,就是曹飞霞也好奇,那看起来很古老的帛书上写的是什么,难道是菜谱?

去省城比赛(2)() 
两个人还真猜对了;颜纬栋拿给她们两个看的真是一份儿食单;还是唐代的。

    “你们看这是一份儿唐代的菜谱;名字叫做烧尾宴食单。”颜纬栋笑眯眯地指着帛书最右边的几个字说。

    曹飞霞和丁小甜一起看过去;勉强认出颜纬栋指着的那几个字。

    “颜老;烧尾宴是什么意思啊?”曹飞霞首先问。

    颜纬栋:“哦;这个啊;我大概给你们解释下。所谓烧尾宴,其实是唐代的一种习俗。每当有士子登科、官员升迁,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烧尾这个说法又来自于民间的几种说法,第一种是说新羊入群,群羊欺生;而只有将新羊尾巴烧掉;新羊才能安生,融入群羊之中。第二种说法是老虎变人;尾巴犹存;只有将其尾巴烧掉;老虎才能真正变为人。第三种说法就是鲤鱼跃龙门的时候;如果没有天火;也就是雷电把鲤鱼尾巴烧掉;那么鲤鱼就不能跳过龙门的传说。这三种说法虽有差异,但均认为“烧尾”是身份突变的知识分子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一种象征性行为。所以这个“烧尾”一词,是从由民间传说得名;并逐渐演化成一种协调官场人际关系的“烧尾宴”。最有名的烧尾宴的食单是来自于唐中宗时候;一名叫韦巨源的人,他被唐中宗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后,感谢皇帝,请皇帝吃饭,留下了一份儿烧尾宴食单。”

    “所以,颜老,传下来的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是不是相当于唐代的宫廷菜呢?”丁小甜随即问。

    颜纬栋朝着丁小甜竖起大拇指:“聪明,这是宴请皇帝的食单,每一道菜都非常精致,堪称唐代的宫廷菜了。眼前的这一卷帛书,是数月前,在我们南川的一处古墓里得到的,古墓的墓主是唐代的一位镇守南川的节度使。非常难得的是这一卷帛书记载了七十二道烧尾宴的食单,比古籍里的五十八道菜,还多出来十四道菜。可以说,这一卷帛书不但有文物价值,对咱们继承发展民族的传统餐饮有很大的价值。我看过之后非常喜欢,所以把这个拿出来给你们看看,让你们也高兴一下。”

    “那我们可得好好看看了!”曹飞霞兴奋道。

    她和丁小甜随即认真地逐字看这一卷帛书。

    帛书上用毛笔写的都是菜和点心的名字,并没有写它们的做法,丁小甜和曹飞霞只能凭借名字去猜想这些菜是用的什么食材做的。

    比如乳酿鱼、葱醋鸡、光明虾炙、通花软牛肠、单笼金乳酥这些。

    不过,有些菜和点心的名字,光看到名字,两人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更别说用的什么食材,又是怎么做出来的。

    比如说巨胜奴、贵妃红、七返膏、金铃炙、吴兴连带、八仙盘、仙人脔这些。

    看完这一卷帛书,丁小甜和曹飞霞只能猜出不到三分之一的菜大致上是个什么样子,用什么食材来做。

    但是她们都非常好奇,也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下她们猜不出用什么食材来做的那些菜和点心到底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

    尤其是丁小甜留意到这一卷烧尾宴食单的最后一部分写了看菜六道。

    于是她指着这几个字问颜纬栋是什么意思。

    颜纬栋先夸了丁小甜细心,然后才向她解释这几个字的意思。

    他说:“看菜,从字面上看,就是这菜是看不是吃的,也就是所谓的工艺菜。比如说你们看这看菜六道里面写的一道菜名是素蒸音声部,我看见过的史料记载,这菜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一共有七十件,摆在盘子中,放在桌上。当宾客饮宴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看菜,可以想象这宴席是何等的奢华壮观”

    “所以这相当于清朝的满汉全席对不对?”丁小甜听得津津有味,插话道。

    颜纬栋笑着赞成:“对,还比满汉全席更有档次,更有文化上的意义。”

    “颜老,我能不能把这些菜名抄下来呢,我想,等到比赛结束回去之后,试着查查各种资料,争取把这些古代菜分析出来是用什么食材做的,有可能的话做一做。”丁小甜接着问。

    “好啊,我正有这个意思,我希望有更多的小年轻加入进来,为恢复并再现我们古代的美食而努力。”颜纬栋一口答应。

    丁小甜很兴奋,随即向颜纬栋借了一只钢笔和几张纸,把这一卷帛书上记载的烧尾宴上的七十二道菜的名字都写了下来。

    写完一看,都五点半了,她就主动提出请颜纬栋吃饭。

    不过,她对于省城的哪些饭店有什么美食并不清楚,就请颜老挑一家喜欢吃饭的地方去。

    颜纬栋说他有一家喜欢吃饭的店,晚饭去那里吃好了。

    丁小甜当然也邀请曹飞霞一起同行。

    从省博物馆出来,三人坐上小刘开的车,颜纬栋坐在副驾驶上指路,车子开到了市郊。

    当司机小刘按照颜纬栋的要求把车子停在市郊的一家不起眼的巷子里时,丁小甜等人下车之后,看到这条小巷子如此普通,都不禁怀疑这里面有什么有名的饭店吗?

    看到三个年轻人疑惑的表情,颜纬栋笑着说:“对于我这样的老饕来说,最喜欢的可不是饭店里面那些精致的菜,而是藏在街头巷尾的一些小店。这样的小店,几十年如一日只是做最简单的一两样菜,或是用一两种食材做菜。然后几十年下来,他们会把这种菜做到极致的美味儿。今天呢,我要带你们来吃的就是这条巷子里面一家姓王的老板做的肥肠汤,说是肥肠汤,其实也是菜。这家店从解放前就在这条巷子里面,那时候我父亲常常走老远的路来这里吃肥肠汤,也带我来。一晃都过去五十多年了,我工作很忙,经常去外地开展考古工作。但是只要我一回益州,一定会来这家店吃饭的。今天,就让我带你们去吃吃这里美味的肥肠汤吧。”

    “颜老喜欢吃的一定很美味,今天我们有口福了!”曹飞霞接话道。

    丁小甜却开玩笑:“颜老,你这是在给我节约吗?”

    颜纬栋:“如果花的钱少,又能吃到美味儿,这是普天之下的好吃嘴儿最愿意干的事情!”

    “哈哈哈哈!的确如此!”丁小甜和曹飞霞一起笑起来。

    她们跟在颜纬栋身后走进巷子里中间位置的一家店。

    这家店一共只有两间门面房,但在门面房后面有个院子,院子隔了一半出来做厨房,留下一半摆了六七张桌子。

    店面里面有个柜台,柜台里面有个胖胖的中年女人在收钱。

    她收了顾客的钱,就递给对方一些菜票和饭票。

    客人拿到饭票和菜票去后院的厨房,把票交给一个服务员,服务员收了票,就叫厨房里面的厨师给客人盛饭,盛汤,客人自己端了饭和汤去桌子旁边坐下,另外有服务员给每个客人端来一碟子辣椒蘸水和一碟子泡菜。

    然后客人就可以从桌上的竹子筷篓里面拿出一双筷子来开吃了。

    丁小甜注意到米饭是五分钱一两,肥肠汤是一毛五一两,普通的人一般会要二两米饭,二两肥肠汤,加起来就是四毛钱。

    不过,一些男人直接会要三两米饭,三两肥肠汤,加起来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