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②复方降压制剂。如北京降压0号、复方利舍平片(复降片)均含有小剂量利舍平,可致倦怠、精神抑郁、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容易掩盖脑中风症状。珍菊降压片内含小剂量可乐定,可致口干、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复方罗布麻片内含小剂量胍乙啶,也有致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老年人要慎用。

    总之,凡一线降压药物,如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新近问世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都适合这类患者,但钙离子通道受体阻滞药似乎更受青睐。因为这类药物不但控制血压的效果良好,而且已被证明能减轻动脉狭窄,防止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颈动脉的发生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日本等国家在内的亚洲高血压患者,服用钙拮抗药的降压效果比西方人更好。我国曾用尼群地平与硝苯地平为主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收到了满意的降压和防治脑中风的疗效,这些试验的结果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赞扬和肯定。不过,近10年来国外都以长效钙拮抗药取代短效的硝苯地平与尼群地平,能更平稳地维持24小时降压效果,不良反应也大为减少,因此我国学者也推荐以下长效钙拮抗药,如波依定、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氨氯地平(络活喜)与乐息平等,以提高降压疗效。

    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将硝苯地平嚼碎后含于舌下紧急降压。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在于血压急剧下降后,可使脑组织严重缺血,诱发脑梗死;使冠心病心绞痛加剧,甚至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有的患者还会发生严重休克,使病情迅速恶化。当患者血压升高疑有脑中风发作时,除按常规服用降压药物、保持冷静和休息外,最好赴就近医院看病或请医生来做紧急处理。因此,预防脑中风,控制高血压是关键。

    skbshge

12。 高血压脑中风患者分型降压药物的应用() 
12

    。 高血压脑中风患者分型降压药物的应用

    (1)缺血性脑中风:主要为脑梗死和脑栓塞。脑梗死和脑栓塞发生6小时后,病变中心区域缺血、坏死已难以恢复,但其周围缺血区经治疗可恢复功能,故称为“半暗带”,为急性期治疗的重点。治疗关键是改善“半暗带”供血和降低血压,但不宜降得过低,以免缺血区供血不足。以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收缩压维持在180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维持在100~105毫米汞柱之间为宜;以往血压偏高但未达标(140/90毫米汞柱)者,收缩压维持在160~180毫米汞柱,舒张压维持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为宜。

    宜首选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尼莫地平具有选择性扩张脑血管作用较强的优点。用法:尼莫地平,每次20~40毫克口服,每日3~4次;或选用尼群地平,每次2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尼卡地平,每次15~25毫克口服,每日3~4次;或莫索地平,每次15~30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伊拉地平,每次10~20毫克口服,每日3~4次;或拉西地平,每次20毫克口服,每日3次。不良反应:可有头痛、脸红、心悸、下肢水肿等,且能诱发糖尿病,故糖尿病患者慎用。

    (2)出血性脑中风:主要表现为血压先升后降,早期血压升高为机体自我调节,如一下子把血压降得过低,可影响脑血液供应,继发脑梗死,治疗起来更困难。但如一味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导致上述后果而缩手缩脚,则可因血压迟迟不降而导致脑出血加重,脑疝形成。故出血性脑中风当血压超过220/130毫米汞柱时,应立即使用降压药,使血压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20%~25%为宜;如以往血压偏高但未达标者,则降低至160~170/95~100毫米汞柱为宜;以往血压达标者,则降至180~185/105~100毫米汞柱为宜。

    选用既可增加脑血流又不增加颅内压的药物,如钙拮抗药尼群地平、尼莫地平、莫索地平等(剂量用法同上);与此同时,可再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每次25毫克口服,每日2~3次;或依那普利,每次5~10毫克口服,每日2~3次;或同时选用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每次0。25~0。5毫克口服(或舌下含服),每日2~3次。必要时再次入院静脉点滴硝普钠。使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的不良反应可有咳嗽,可加用喷托维林(咳必清)治疗,用法为每次25~50毫克,与其同服;使用硝酸甘油的不良反应有脸红、心悸等,可不必处理。

    (3)康复期和后遗症期: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脑中风复发率为27%,如在康复期或后遗症期继续服用降压药,可有效防止血压升高,脑中风复发。一般情况下,建议处于康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患者把血压降至140~150/90毫米汞柱左右;原高压偏高但未达标者,降至120/80毫米汞柱左右,并坚持长期服药。

    应选用既有良好降压效果,又有扩张脑血管作用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用法剂量同上);同时选用利尿药,如氢氯噻嗪,每次25毫克口服,每日2~3次;或选用螺内酯,每次100毫克口服,每日3次(服用5日后如利尿满意,可继续服用,如不满意可与氢氯噻嗪联用);或选用氨苯蝶啶,每次50~100毫克口服,每日2~3次;或选用有利尿和轻度扩张脑血管作用的降压药,如吲达帕胺,每次2。5毫克口服,每2日1次,可预防脑中风复发。此外,某些钙拮抗药如尼莫地平也可选用。

    值得提醒的是,出血性脑中风不宜选用中枢性抑制药(如利舍平等)和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等);康复期和后遗症期也不宜选用后者。

    skbshge

13。 脑中风患者要长期平稳降血压() 
13

    。 脑中风患者要长期平稳降血压

    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时,尤其是出现不适症状后,往往大量服用降压药,甚至成倍加量,或者几种降压药联合吞服,从而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诱发缺血性脑中风。因此在应用降压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首先,无论有无症状,血压高一定要降,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脑中风的复发。但每个患者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降压,血压降到什么程度,选什么降压药大有讲究。患者必须坚持长期用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一般应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也要维持用药,不然血压会再次升高。有不少患者认为长期用药会产生耐药性,时间长了降压效果反而不好,这是误解。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降压药可长期有效。因此,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要采取逐渐降压的办法,把血压降到理想水平。目前高血压治疗主张应用长效制剂,即24小时平稳降压。不宜过低、过快,不然会适得其反。

    skbshge

14。 脑中风患者服用降压药不能突然停药() 
14

    。 脑中风患者服用降压药不能突然停药

    脑中风患者伴有高血压者不乏其人,服用降压药物也是常有的事。但有一点应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突然停药,这是因为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如果突然减量或停药,可使血压反跳而引起一系列反应,称为降压停药综合征。主要表现:血压突然急骤升高、头晕、头痛、乏力、出汗等;有的因血压突然升高并发心血管痉挛,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这是由于部分降压药长期服用,可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出现反弹现象,血压反跳升高所致。

    skbshge

15。 脑中风患者血压控制不能一刀切() 
15

    。 脑中风患者血压控制不能一刀切

    急性脑中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其干预也应有所不同。目前,对脑中风后的血压干预仍处于经验性阶段,对其血压干预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其核心问题是未能将不同患者加以区别。因此,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类型不同,处理方法有别:理论和临床经验均提示,应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更为积极的降血压。对脑梗死则必须区别是大血管闭塞还是小血管闭塞所致,小血管闭塞者可能更适合积极降压。当然,老年人脑缺血与脑出血并存的情况也不少见,处理可能更为棘手。

    (2)部位不同,出血转化率有异:脑中风部位不同,其出血转化率也不同,前循环梗死者的出血转化率似乎高于后循环缺血者。

    (3)脑中风机制决定是否降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低灌注性及脑栓塞的机制不同。低灌注性者对血压水平高度依赖,不得轻易降压,有时还需升高血压,而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者则可能需要积极降压。

    (4)降压时间需进一步明确:脑中风发生后,是否应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降压,需进一步明确。

    (5)降压程度尚需确定:在降压时,需要确定是选择固定的血压目标,或是选择相对的血压下降程度。

    (6)给药途径须恰当:静脉用药必须避免血压快速下降;控释剂型不适合,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需经鼻胃管给药而破坏剂型,另一方面其作用不易被逆转;避免舌下含服药物,因为其快速起效,但维持时间短。

    (7)寻找更敏感、可靠的生物指标:目前的观察指标主要是早期(2周)死亡率、3~6个月的死亡率和功能残疾率,影响因素众多,明显地增加了试验的难度和成本,需要进一步开展基础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寻找更敏感、更可靠的生物指标,如脑血流等。

    skbshge

16。 脑中风患者的降血压目标值() 
16

    。 脑中风患者的降血压目标值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脑中风患者降压目标值应该至少控制在正常血压水平范围内,同时每降低10毫米汞柱,脑中风复发的危险可减少10%左右,故又以理想血压水平为最好。要以不出现导致心、脑缺血的低血压反应,如心慌、胸闷、头晕目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