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扬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扬明- 第59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顺军占领了外城,从内城城墙往外看去,目光所及,均是冲天而起的火光,把四九城照的通亮,呼喊声和惨叫声此起彼伏。负责提督守城诸事的王承恩已经无力回天,他只是下令关闭内城的正阳、崇文、宣武几个城门,严防死守,至于能抵挡多久,已经不是他能掌控的了。等安排完毕之后,天已经大亮了。

    两天来王承恩日夜不得休息,昨夜城破,又通宵不曾合眼,也忙得没吃东西。他本来想去崇文门和宣武门等处巡视,但是头昏、疲惫,腹中饥饿,感到不能支持。于是他下了城墙,带着从人们骑马奔回家中。

    王承恩的公馆在灯市大街附近的椿树胡同,公馆中有他的母亲、侄儿、侄媳,和一群男女奴仆。匆匆梳洗之后,向母亲磕了三个头,哽咽说道:

    “儿此刻要进宫去,今生恐怕不能再在娘的面前尽孝了。但等局势稍定,您老人家带着一家人仍回天津居住,不必再留在北京城中。”

    他母亲虽是年迈妇人,但也知道外边城破意味着什么,儿子身为皇帝身边贴身的太监,下场如何不言而喻。她浑身战栗,流着泪说:

    “我的儿,你快进宫去吧。自古尽忠不能尽孝。家务事我有安排,你快走吧!”

    王承恩立刻到大门外带着从人上马,进了东安门,直向东华门外的护城河桥头奔去。

    紫禁城中一片萧索,偶尔几个太监和宫女匆匆而过,看见王承恩这个大太监,居然也没有几个人停下来请安。王承恩心中有事,也顾不上和这些人计较,匆匆进了乾清宫。

    崇祯枯坐在殿中,双目布满血丝,似乎一夜未曾合眼。看见王承恩进来,双手发抖,问道:“伴伴,昨夜城外喧哗,究竟何故?是否守军哗变,闯逆攻城了吗?”

    王承恩大惊失色,难道皇帝还不知道外城已经失守,内城岌岌可危?他迟疑着回答:“万岁爷,外城已经落入闯逆手中,李自成进城了”

    崇祯面无血色,瘫坐在椅子上,喃喃道:“城破了?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没有人告知朕?”负责内城护卫的是曹化淳,可是居然没有将战况及时告知皇帝,究竟是疏忽还是故意,简直细思极恐。

    王承恩出自曹化淳门下,有些话也不好说,只能保持沉默。

    崇祯面若死灰道:“我大明三百年深仁厚泽,这些守城军民和内臣都受我大明养育之恩,为什么连外城失陷都不愿告知朕?咄咄怪事!咄咄怪事!”

    他想到不久可能就要身殉社稷,全家惨死,祖宗江山亡在他的手中,不觉出了一身冷汗,连呼三声“苍天!”猛然在御案上捶了一拳,震得茶杯子跳了起来,溅湿了御案。随即他站了起来,在暖阁中狂乱走动,又连连说:

    “我不应该是亡国之君!不应该是亡国之君!”

    王承恩一惊,颤抖着劝道:

    “万岁爷息怒。内城暂时无恙,有惊无险,只要将士上下一心,定可以等到援兵到来。请万岁爷宽心,珍重御体要紧!”

    崇祯没有看他,也没有听见他的话,继续绕室乱走,极度悲愤地哽咽说道:

    “苍天啊!朕即位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宵衣旰食,孜孜求治,不应该落到这个下场!苍天!苍天!你怎么不回答我啊!我不是荒淫之主,不是昏聩之君,也不是年老多病之人我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只要我任用得人,严于罪己,惩前毖后,改弦更张,我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使百姓能够安享太平。天呀,你为何不听我的祷告?不听我的控诉?不俯察我的困难?不给我一点慈悲?”他挥拳捶打着朱漆描金盘龙柱,放声痛哭,随即又以头碰到柱上,碰得咚咚响。

    王承恩吓坏了,以为皇上要疯了,又以为他要触柱而死,扑通跪到他的脚边,牵住龙袍一角,哭着恳求:

    “万岁爷,千万不要如此伤心!值此时候,千万不要损伤了龙体!”

    经过以头碰柱,崇祯的狂乱心态稍微冷静,愤怒地问道;

    “王伴伴,我应该有今日之祸么?”他回避了“亡国”二字。

    “皇上圣明,皆群臣误国之罪!”

    “正是,朕没有错,都是群臣误国!”崇祯仿佛捞到了救命的稻草,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理由,“朕要召见他们,逆贼已经杀到面前了,这些天杀的大臣,为国尽忠的时机来了,让他们出主意,看看如何退敌!”

    王承恩吃了一惊,“万岁爷?”

    “命人鸣钟,朕要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议退敌之策!”

    “铛,铛”午门的钟声响起,这是召唤百官上朝的信号。

    崇祯双目赤红,苍白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坐着几个太监抬的肩舆往金銮殿奔去。偌大的紫禁城此刻居然宛若死城,静寂的可怕,只有一行人沙沙的脚步声。

    到了金銮殿,崇祯坐上了龙椅,等待文武百官的到来,王承恩就像平日上朝一样伺立一旁。

    平日常朝,虽然不设卤簿,也不奏乐,但是在丹墀上有鸿胪寺官员和负责纠正朝仪的御史,还有一大批锦衣力士在丹墀旁肃立侍候。今日却不见鸿胪寺官员和御史的身影,出了殿外的十几个力士,就只有几个从乾清宫跟来的太监了,金銮殿中从来没有像这般朝仪失常,冷冷清清。

    良久,不见一个人影前来,崇祯疑惑地问:“闯逆占据外城,百官府邸都在内城,并无乱兵阻挡,为何不见人前来?”

    王承恩低下了头,不敢应答。

    昨日曹化淳召唤他和几位身居要职的大太监去府中商议“要事”,据说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也去了,他隐约能猜到与城破之后的事情有关,涉及背叛皇帝,他不忍心,却又不愿与曹化淳撕破脸,只能借故推脱。内臣如此,其余大臣估计也是聚集起来商议如何在接下来的改朝换代中谋取一席之地,自然不会有人来上朝了。可是这些事,他不敢也不忍心告诉崇祯。

    枯坐了一个时辰,最后只有都察院左邻御史李邦华和兵部侍郎王家彦赶来,两人都是六十多岁的老臣,向来以刚正不阿著称。

    看着两位须发皆白、走路都战战巍巍的老臣,崇祯与百官商议退敌之策的愿望落空了,长叹了一口气:“亡国之象,亡国之象啊!”

第六百九十四章 周皇后的秘密() 


第六百九十五章 太子的命运() 
方正化虽然是司礼监的新贵,权柄颇重,但并不是坤宁宫的内侍,按理来说不应该出现在坤宁宫,说出这样的话。但是现在流寇大军围城,大明随时有亡国的危险,些许规矩也就顾不上了。周皇后也不是迂腐之人,只要对太子有利,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这个“南方忠义之士”的表述很是含糊,不过周皇后虽然长年在皇宫内院,却颇为聪慧,宫外的事也略有耳闻。听到方正化的话之后,很快就想到了一个人。她又惊又喜地反问:“你说的可是平南侯?”大明在军事上头重脚轻,资源都向边镇倾斜,南方历来积弱,但是夏天南的崛起,改变了北强南弱的格局。

    方正化眉毛一挑,显然没料到周皇后一下子就猜中,眼神闪烁一番后,点点头:“娘娘说的没错,正是平南侯……”

    周皇后闻言激动起来。若是别人夸下这般海口,她绝不会相信,可是平南侯是什么人物?这可是打得流寇和鞑子都望风而逃的常胜将军,而且在京城得罪了兵部尚书、触怒了皇帝,却仍然能够全身而退的牛人。如果说在重重大军的包围中,连只鸟都飞不出去的情形下,还能虎口拔牙救出太子等人,这种奇迹也就平南侯能做到,当世不做第二人想。

    不过冷静下来后,周皇后有些疑惑,为什么只提太子,却不救皇上和宫中嫔妃,以及其余诸王、公主?

    “平南侯为何只愿救太子,却不愿救皇上、诸王和公主?”

    方正化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腹案,不慌不忙回答:“以娘娘对万岁爷的了解,是否愿意忍辱负重、化身为粗鄙不堪的市井之徒,逃出京城,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周皇后迟疑了一会,摇了摇头:“皇上历来骄傲的紧,让皇上御驾亲征,杀出一条血路逃出去,他可能会同意,可是打扮成粗鄙不名之徒,他恐怕不会同意……”

    “这就是了……”方正化眼神闪烁,“娘娘,恕奴婢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闯逆大军围城,京城被攻破只是迟早的事,想要说服万岁爷,并在千军万马中救驾出城,大罗金仙也做不到,为今之计,只有做出取舍了——比起万岁爷,太子没那么扎眼,而且能够保住大明皇室的血脉……”

    周皇后脸色大变,站了起来,压低声音喝道:“你这杀才,莫非是要眼睁睁看着皇上陷于水火之中,单独掳走太子,将来扶上皇位,想得个从龙之功?”

    “娘娘息怒,奴婢也只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并无私心……”方正化扑通一声跪下,看上去满脸委屈,可是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何况这也是平南侯的主意,奴婢只是个传话的。”

    周皇后脑子乱哄哄地,来回踱步。她也不傻,知道这个新晋的秉笔太监肯定和平南侯勾结起来了,打得就是瞒天过海、偷天换日的主意:趁着流寇的注意力都在皇帝身上,偷偷带走太子,等皇帝龙驭上宾后,再立新皇,占据了大义名分,打败李自成后,平南侯就是手握擎天保驾不世之功的大功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是之后呢?郭子仪会不会变成曹操,太子会不会变成汉献帝,谁也说不准。周皇后思来想去,发现居然没有更好的选择:哪怕有风险,总比皇帝和太子被流寇一锅端要好,平南侯毕竟是大明重臣,吃相不会太难看,只要太子能登上皇位,大明国祚能够延续,有几个忠臣辅佐,未必不能中兴。前朝也出过刘瑾、魏忠贤这样的权监,一度权势熏天,大明不照样挺过来了吗?

    周皇后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