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力挽狂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之力挽狂澜- 第6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臣刚才询问赵无忌,如此高产作物,只种植了四亩,数量未免过少,难以服众,若是能在更大范围内证明高产,那时才是向我大明推广种植的时机。”

    崇祯看向吏部尚书李长庚:“李尚书,你是主管吏部的,你看外放赵无忌到哪里比较好?”

    温体仁偷偷给李长庚使个眼色,李长庚会意,他佯做想了一会,说道:“延安府葭州道下,神木县知县空缺,不如令他知县神木吧。”

    崇祯皱了皱眉:“没有其他地方了吗?知县之位有点低了,况且陕西那边,天灾不断,兵荒马乱,李尚书给他换个地方吧。”

    温体仁说道:“俗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正因西北那边困难,才正需要赵无忌这样有才华的人前去治理,这才说明皇上对他重视啊。”

    “赵无忌这样的贤才,若是年纪轻轻,骤然身居高位,容易招来别人嫉妒,对他也不好,他先做几年知县,若是有了成绩,皇上再提拔他,别人也无话可说。”

    崇祯想了一会,叹了口气,说道:“诸位爱卿,你们想法如何?”礼部尚书王应熊深知温体仁心狠手辣,睚眦必报,不敢得罪温体仁,便说道:“臣赞同温首辅的意见。”

    崇祯看向张凤翼:“张爱卿有何看法?”

    张凤翼心中暗想,李长庚向来唯温体仁马首是瞻,这赵无忌什么时候得罪了温体仁?让他去西北,这不明摆着坑他吗?也只有皇上不晓得其中的厉害。

    张凤翼也不敢得罪温体仁,温体仁如今圣眷正隆,得罪他的人,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张凤翼虽然不惧怕他,但是也没有与他作对的理由。

    想到这里,张凤翼叹了口气,说道:“臣也附议温首辅,不过……皇上任命赵无忌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听听他的意见?万一赵无忌若是不愿意去的话,强行使他去,落得功臣寒心,这可不好。”

    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张尚书心思慎密,所言极是,那诸位爱卿先退下吧,朕唤来赵无忌,问问他的想法。”于是几位尚书便纷纷离去,崇祯又叫人把赵无忌唤了回来。

    赵无忌此时正在殿外等候,听得皇上再次相召,心中暗忖,看来对自己的任命是要落下来了,于是便随着前来传话的太监,再次进入了御书房,与刚才不同的是,方才还在室内的几位大臣,已经纷纷离去了,只有崇祯皇帝和一个老太监还在这里。

    崇祯皇帝看着赵无忌,温言问道:“你献上红薯和土豆,立下大功,你想要什么奖赏?”

    赵无忌说道:“皇上乃是有德之君,故上天降下如此祥瑞,臣不过恰逢其会而已,不敢奢望奖赏。”

第九十四章苟利国家生死以() 
崇祯见赵无忌说话伶俐,想起要他出任延安府神木知县,心中愈加不忍,踌躇了一会,还是出言问道:“朕有意让你去西北,担任延安府神木县知县一职,不知你意下如何?”

    崇祯心中暗想,若是他不愿意去,自己便让李长庚在江南重新给他安排一个官职吧,如此功臣,总不能委屈了他,否则以后谁还肯为自己做事?

    赵无忌听了,想也不想,当即便谢恩:“臣赵无忌谢主隆恩,臣必鞠躬尽瘁,以报皇上知遇之恩。”

    赵无忌这反应大出崇祯意料,他试探地说道:“西北向来不甚安定,你可要考虑好了,你若是不愿意去,朕在江南再给你安排一任知县也可。”

    赵无忌看着崇祯皇帝,朗声说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只要是于我大明有利,即使前面困难重重,草民也不会退缩,而会一往直前。”

    赵无忌此言一出,崇祯皇帝顿时便吃了一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两句出自清朝著名政治家,诗人林则徐,意思是,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即使把生命置之度外,也要去做,绝不会因为个人的福祸遭遇而退缩。

    历史上的林则徐也是这么做的,他虎门销烟,查封销毁鸦片,虽然于国家有功,利国利民,随后却因大英帝国的干涉,而被道光皇帝当做替罪羊,撤职流放,然而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自己个人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也是他在流放途中所做。

    崇祯皇帝反复念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越想越觉得正气凛然,他看着赵无忌坚定的面孔,心想,这是上天赐给朕的难得的贤才啊。

    崇祯想了片刻,一甩袖子,去书桌前取了笔,唰唰唰运笔如飞,不一会便把赵无忌刚才念的那两句诗写了下来,崇祯题了落款,盖上印章,转身看向赵无忌。

    “赵爱卿,既然你要去神木,朕便允了你,好好做,朕对你期许很大,将来朕是会大用你的。”

    赵无忌连忙谢恩,崇祯又转身取了自己刚才写的诗,递给赵无忌,“此乃朕亲手所书,现赐予你,希望爱卿能时刻牢记你刚才说过的这两句话。”

    赵无忌接过崇祯的墨宝,再次谢恩,崇祯皇帝摆摆手,说道:“你且先回去吧,你带来的高产作物,便带去西北,推广种植,来日立下大功,朕再把你调回京城,另有重用。”

    随后便有一个小太监,将赵无忌送了出去,赵无忌走后,崇祯回头看着王承恩,说道:“大伴觉得此人如何?”

    王承恩说道:“仅仅以这两句诗来看,真乃国士无双也。”

    崇祯点点头:“朕也有此感觉,此人才华高绝,又颇知进退,满腔的报国之心,假以时日,恐怕又是一个张江陵。”

    王承恩说道:“皇上慧眼识人,老臣佩服。”

    次日在朝会上,崇祯皇帝论起对赵无忌的封赏,吏部尚书李长庚出列说道:“赵无忌才干过人,在南京时就曾安置难民,甚是得力,如今又有进献高产作物良种之功,如今延安府葭州道下神木知县空缺,可令赵无忌任神木县知县。”

    崇祯皇帝点点头,说道:“如此甚好,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御史余应桂站出来说道:“赵无忌虽然有功于朝廷,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若是破格使用,恐怕与祖宗之法不合。”

    兵部尚书张凤翼出列说道:“如今陕西形势严峻,赵无忌确有才干,正应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怎能拘泥于古制,臣支持赵无忌出任神木知县。”

    余应桂正要争辩几句,忽然看到对面的路振飞对他使了个眼色,这才退下不语。

    崇祯皇帝眼见再无人说话,便说道:“就依李尚书所言,任赵无忌为神木县知县。”

    退朝之后,余应桂将路振飞请到家中,两人坐定,余应桂方才气呼呼地说道:“今日朝会之上,见白何以阻拦于我?”

    路振飞说道:“孟玉兄莽撞了,李长庚乃吏部尚书,孟玉兄何必得罪于他?再且那陕西之地,天灾人祸,土寒地瘠,各地府州县官员缺额已久,本来就是个没人愿意去的地方,赵无忌肯去,那不是最好?”

    余应桂想了一会,幽幽地说道:“只可惜便宜了赵无忌,又破坏了这科举取士之制啊。”

    路振飞说道:“原本传言皇上要授他知州之位,如今只是授了个知县,显然皇上也是担心参加科举的士子们不服,赵无忌毕竟于国有功,给个知县也算对他有个交代了。”

    次日,赵无忌在客栈之中闲坐,忽然听见门外有人找他,急忙迎了出去,只见一名三十余岁的太监,面白无须,带着几个随从,进了客栈便问道:“谁是赵无忌?”

    赵无忌急忙上前说道:“正是在下。”

    这太监看了赵无忌一眼,说道:“赵无忌接旨。”

    赵无忌急忙跪下,只听这太监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任赵无忌为延安府葭州道下神木县知县,即日上任,不得有误,钦此。”

    赵无忌连忙谢恩,起身接过诏书,那太监见赵无忌接过诏书,又小声说道:“皇上对赵大人寄予厚望,赵大人到了那边万万不可懈怠,不要辜负了皇上的一片苦心。”赵无忌连忙称是。

    太监走后,赵无忌思索了片刻,便让人回赵家庄报信,命陈国宝,韩勇等人带上二百名护院家丁以及部分工匠,前来京城,夏允彝,顾炎武等人一并前来,留宋应星,韩林驻守赵家庄,重新招募家丁。

    消息传回赵家庄后,叶婉儿因身体有孕,无法随行,只得留下,陈圆圆担心赵无忌身边无人照料,便也带着春桃随行,宋应星留了下来,他要继续研究蒸汽机,夏允彝,陈国宝等人带着工匠和家丁,大队人马,前往京师与赵无忌汇合。

    半个月后,夏允彝一行人到了京城之外,与早已在此的赵无忌等人汇合一处,一行人马便直奔西北而去。

    第一卷终

第九十五章袁承焕() 
烈日高悬,闷热的空气中,明晃晃的阳光挥洒下来,晒的人头晕眼花,空气中一丝丝的微风也无,偶尔不知从何处刮来一股热风,风中也必然裹带着细微的黄色沙粒,吹在路上的行人身上,让风中的人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什么叫灰头土脸。

    古道边,蓦地从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慢慢地,十几个骑士渐行渐近,其中一名骑士身材异常高大,他伸手指着远处的一处酒家的旗子,回身对旁边一名骑士说道:“公子,走了一上午,是不是也该歇一歇了?这见了鬼的太阳,怎地如此毒辣,热得俺嗓子都快冒烟了。”

    马上骑士定睛看着那处酒家,孤孤零零,立在路边,只有三四间屋子并做一排,屋子一旁高悬一个木杆,挂着一面青色的旗帜似乎是酒家的招牌,离得远了,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上面写的字。

    马上骑士自己也有些渴了,又见已近中午,此地正好有酒家,可以在这里吃顿饭菜,再打些清水带着,想到此处,他便说道:“也好,大家便去前面的酒家歇一歇,吃完饭在上路也不迟。”

    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