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宋王朝-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曹利用的声音低沉而无抑扬,但他的言辞却有一种撼动人心的魔力。
  “既然是朝贡,辽应该对宋称臣才对!”寇准道。
  曹利用企图继续撼动真宗的心,寇准则力图使其无法得逞。
  “割让关南之地这等事情,万万不可有。”
  “知道,知道……”真宗看着宰相连连点头道,“朕怎么会答应割地之事呢?”
  真宗的确以断然态度拒绝割让关南之地,但他已没有决心要与辽军动干戈。
  以钱财代替领土,给予辽吧!他开始有了这个想法。
  “如此措置,数十年后定会再度引起纷争。我们此刻必须与辽一决雌雄,这是为了百年的和平大计。”寇准如此力陈。
  “数十年就数十年,这样不是很好吗?数十年后,我国应该会出现有办法压制辽之横暴的人才对。朕实在不忍心目睹将兵和人民受苦的情形。况且,缔结和约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真宗好像决心要缔结和约的样子。
  以钱财代替领土。——为了传达真宗的这个意思,决定派遣曹利用至辽军阵营。
  在曹利用出发之前,寇准把他叫来,叮咛道:“虽然陛下有此意,但倘若你答应对方三十万以上的金额,我一定要将你处斩,希望你铭记这一点。”
  “是的……”曹利用当然不敢违拗寇准的指示,他以使者身份与辽交涉的结论是:在领土问题上维持现状。
  也就是说,辽不再要求归还关南之地,而宋也撤回索还幽、蓟二州的要求。宋每年以二十万匹丝绸及十万两银赠送辽,两国缔结以宋为兄、辽为弟之关系。
  《宋史》以“缔结兄弟关系”记载这件事情,而在辽这一切的记录却是“宋称辽之皇太后为婶母”,虽然两者所称实质上相同,在感觉上却有甚大差距。
  这个媾和条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战争与和平(1)
视打仗为生存之意义的李继迁,在一次与吐蕃的战役中阵亡。或许他心愿已足,而他的儿子李德明则于葬礼时喃喃自语道:“爹的生涯未免太凄惨……我要以我的方式过人生……”
  被称为澶渊之盟的媾和条约,辽所得的利益远较宋为大。
  只要称“兄”,每年就可以得到二十万匹丝绸和十万两银。辽因为有这项“岁币”作为增强国力的有力财源,对东方的高丽和西方的党项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
  就东西双方而言,辽对西方的影响力较大。因此,辽从宋得到的岁币,就成了对党项的压迫经费。
  党项为西藏系民族,原本居住于四川北部至青海一带,但由于受到同为西藏系民族吐蕃的压迫,因而逐渐东移,后来渐渐以今之宁夏、甘肃、陕西边境一带为主要居住区。
  党项为族名,他们所建立的政权,素以“夏”或“大夏”自称,而由于其地位于宋之西方,史家因而擅以“西夏”之名称呼。
  “夏”这个国名,源自党项首长拓跋思恭于黄巢之乱时,曾经协助唐收复长安,而受封为“夏国公”;同时,其首长受赐唐之国姓李,并且世袭定难军节度使。因此,西夏也是所谓的节度使割据。
  宋自建国以来,即与西夏保持友好关系。西夏则因地处丝路的中继贸易站而相当富庶,一向持着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态度;其后,在攻打北汉之前,为了对北汉施压,又进一步与党项族加强友好关系。
  西夏以唐之定难军节度使所管辖的夏州、银州、绥州、宥州、静州五州为领土,如前所述,到宋代后,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依然十分良好。由于中央甚少干涉其内政,因此,实质上等同独立国,首长亦具地方政权君主与宋国节度使双重性质。然而契丹族辽之势力变强后,西夏周边的政治情势转为复杂,政权内部亦有诸多对立意见,以致产生派阀,这也是自然的趋势。
  派阀中最大的是亲宋派。话说“西瓜靠大边”,一批现实主义者认为,作为丝路之中继站的西夏必须全面依靠富强的宋,因而形成了这个派阀。
  第二大的派阀是亲辽派。他们是民族意识极强的一群,亦是所谓的理想主义者。由于他们原来的居住地域甚为广大,而其中不少地区现在已归入宋之版图,对他们而言,这些地区和宋的燕云十六州一样,是丧失了的“故地”。
  我们必须从宋手里收复民族的故地。
  攻灭北汉时,我们曾经援助宋,宋却未将故地归还我们。
  现在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将故地夺回。
  民族主义者以昂奋的口气呼叫这类口号,但光凭党项族西夏的力量要与强大的宋为敌,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们以“敌人的敌人是同志”的想法,企图与宋之敌人辽结盟。
  实际上的情形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甚难截然分开。有些人甚至只因自己的政敌属亲宋派,而投入对立的亲辽派。也有人鉴于西夏乃小国的事实,因而出现主张应该与宋和辽都保持适当的友好关系的所谓中间派。
  宋太宗时代,西夏由李继捧就首长之位。他是在哥哥过世后即位的,不过由于还有许多兄弟,加上本身在人品和统率力上都大有问题,因此,成为首长的他,地位始终摇摆不定。
  “你迟早会从王位上被拉下,光是被拉下还不打紧,恐怕连老命都保不住吧?”他的妻子眯着眼睛,盯着他说。
  “你少说不吉利的话!”李继捧蹙着眉头道。
  “我不是有意要触你霉头,但这是事实,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事实……这个事实有没有扭曲的可能呢?”
  幼年时曾经被女巫收养过的李继捧之妻,自称有预言能力,事实上,她过去的确有过多次未卜先知之事,所以,她说的话格外使李继捧感觉毛骨悚然。
  “这样下去,一点办法都没有。”
  “那该如何是好呢?”
  “老命和领土……如果叫你二者择一,你要选择哪个呢?”李夫人稍微睁开眼睛问道。
  

战争与和平(2)
“当然老命要紧!”李继捧毫不犹豫地回答,“纵然取得天下,倘若没了命,有什么用呢?”
  “你有这个想法,事情就好办了。”
  “你的意思是?”
  “简单得很,把领土献给宋嘛!”
  “献给宋?”
  “是啊!如果不希望西夏之地为你的族人所夺,最好的方法是把它献给宋。”夫人不当一回事地说。
  族人间的争执,远比与别人争斗来得阴险,因此,与其为族人所夺,倒不如送给别人来得爽快。
  “到时候,我的处境将会如何呢?”
  “宋为了表示嘉许,当然会照顾你的。我们再也不必住在这种半沙漠的偏僻之地,可以到国都开封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啊!”
  “是吗?听说开封是非常繁华的地方,人们不分昼夜地享受生活。住在那里,一定很快乐吧?”
  “要活命就应活得快乐,人不是应该如此吗?”
  李继捧夫人一定非常憧憬被称为东京的开封之生活。
  西夏之王不过是牧人的头子罢了。——这是她的口头禅。
  明知道迟早会被剥夺王位,甚至连性命都难保。在这种情形下,会产生趁尚在位时处理掉所有物——领土——作为保身之计的念头,也是难免的事。
  李继捧夫妇可以说是为了本身的利益,做了最妥善的选择。但身为民族首长的人做这等决定,当然是极其严重的背叛行为。党项族在献给宋的西夏之地发动猛烈抵抗活动,是当然的事。
  抗宋运动者从王族中选出年轻的领导者李继迁,并推戴之为首长。他们与敌人的敌人辽缔结同盟,但由于两者的国力悬殊,所以同盟关系并非平等。李继迁迎娶辽之皇女义成公主为妃,并受封为辽之“夏国王”。也就是说,原本臣从于宋的西夏,现在改向辽称臣了。
  李继捧已将领土献给宋,而李继迁则为了夺回领土,改向辽称臣,小国的悲剧由此可见。
  年轻的李继迁意气昂扬。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之下,党项族也团结一致,拥戴李继迁。虽然西夏领土已献给宋,宋却未能充分掌握,李继迁于是逐渐进行收复失地的行动了。
  李继捧将领土献给宋,是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的事,西夏的抗宋斗争则在这之后延续了二十年之久。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收复过去西夏国的领土。凡是党项族过去曾居住的故地,我们要统统收归己有!”西夏国王李继迁如此宣言。
  不只是口号,李继迁已依照着自己的宣言,采取军事行动了。
  灵州失陷!——听到这个消息时,宋国朝廷为之震撼。
  宋将党项族的抵抗视为边境异族的蠢动。那个地方原本有一个叫做西夏的国家,宋未曾对之垂涎,对方却主动地献出国土。如今,他们居然以索回国土为名目动起兵来。
  番族出尔反尔,不是烦死人了吗?——宋国对此甚为不悦,因而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应。
  鉴于唐因军阀而灭亡的教训,宋利用将节度使名誉职化的方式,防止军阀出现。有战争就会有军阀诞生的危机,因此,宋对战争采取尽量避免的态度,然而党项的抗宋活动,现在已超越打游击战的范畴了。
  除了西夏旧领土以外,连宋在西北的军事基地灵州都为党项族所攻陷。虽然宋以避战为方针,但面临这种事态,却也不能不以认真的态度考虑开战之事了。
  宋国朝廷对吐蕃及回纥首长派有使节。居住甘肃西部凉州一带的西藏系以及土耳其系民族,就在党项的背后,其中的吐蕃虽然同属西藏系,却向来就对党项采取诸多压迫,西夏李继迁与辽联手推动抗宋活动,因而也受到吐蕃、回纥这些强敌的威胁。
  “党项族之兴亡,完全系于你们的表现,大夏国复兴已成,现在进入扩大版图的阶段了!”往昔的年轻英雄李继迁,现在已不复当年了。不过,他依然亲自站到阵前,在马背上如此激励部下。
  

战争与和平(3)
“爹,指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