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官家- 第89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段时间制定出来的五年发展规划,刘伟鸿曾经和熊光荣仔细请论过,熊光荣表示赞同。而现在,真的有了一笔钱,熊光荣却根本就不提到那个规划J方案上去。由此可见,熊光荣并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赞同刘伟鸿那个规划了方案。认为压根就是年轻人的好高鹜远,反正只是纸上谈兵,也就没有必要和刘伟鸿争个而红耳赤。

    如今忽然冒出了这么大一笔款子,熊光荣自然而然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分配蛋糕”,早就将那个所谓的五年规划方案抛到了九霄云外。

    刘伟鸿不能让熊光荣继续说下去。如果熊光荣完全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刘伟鸿再加以一一堆翻的话,就变成他专门针对熊光荣,矛盾就闹出来了。刘伟鸿召开这个主要负责干部座谈会的初中,可不是为了和熊光荣吵架的。

    他只是想要了解一下这些干部的真实“水平”。

    实话说,刘书记颇有几分失望。

    这么一个缺乏活力和眼光的干部团队,与刘伟鸿的要求,相差甚远。

    “无论我们鼓励农民种什么,首要一点就是要先落实好销路。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地方都鼓励农民种药材,但是却没有考虑销路问题。这个不对。随着西医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的传统市场还会进一步萎缩,大面积的种药材,投资不小,万一销不出去,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党委和政府的威信也会下降。我们下次再鼓励他们种其他东西,就发动不起来了。”百度贴吧破晓更新组小逸手打

    刘伟鸿简单说明了一下自己反对种药材的理由。

    熊光荣双眉微微一扬,反问道:“不种药材,那我们种什么?“

    “种棉花!”

    刘伟鸿肯定地说道。

    “种棉楔”好几个人一起问道。

    “对,就是种棉花。这几年,全国纺织工业都在蓬勃发展,虽然纺织品的海外市场,是在逐步萎缩之中,但一时半会,还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次我去首都,国家计委的一位领导就告诉我,现在很多纺织厂都缺棉花,今后一两年,对棉花的需求会进一步的加大,棉花的收购价格,也会有所上升。我认为这个信息是有价值的。除了粮食,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最大宗的农作物,棉花的出产,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夹山区山多地少,水田少早地多,单纯靠种植水稻,不要说脱贫致富,就是温饱问题,也未必能解决得了。但是我们早地多,海拔较高,很适宜大面积的种植棉花。这个是可以惠及千家万户的,销路也不成问题。”

    刘伟鸿缓缓说道,声音低沉,很是有力。

    与会成员都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刘伟鸿这话,听上去确实很有道理,而且是从国家计委得到的消息,那就肯定错不了。

    “当然,发动农民种植棉住,只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之一,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工作,也无须投入太多的资金。棉花的适应能力强,种植成本不高,任何一户群众都能种植。基本的生产工具、土地是无须我们操心的。政府要做的工作,是选好种子,调集农药、肥料等必要的物资,统一提供给农民。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做好服务,做好后勤支援工作,钱不用花多少。这一百万,我们要派上更大的用途。“

    刘伟鸿说着,身子挺得笔直,眼神再一次在与会成员脸上一一扫过。

    大伙的腰身,也都跟着挺了起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刘书记。

 第197章 一把手的气度

    虽然说;刘书记前不久做出来的那个五年发展规划,大家都不怎么相信,但起码对刘伟鸿的新思维算是有了个认识。//这个人,脑袋里是装了些他们不明白的事情。

    且看刘书记有什么高招。

    “目前,我国处手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句话叫无农不稳。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我们要富裕起来,尤其是要快速富裕起来,单单依靠农业一条腿走路,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句话,叫无工不富。我们夹山区,不但要加大农业方面的发展,在工业上也不能无所作为。我们必须办企业,走出去,才有活钱。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我想这一点,大家都应该明白吧?”

    刘伟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慢说道,神情很是严肃。在他年轻俊朗的脸上,流露出深谋远虑的神色。

    大伙又相互对视起来,神情略略有些迷惘。

    刘书记说的是这个道理,但在夹山区搞工业企业,却是从来都没人这么想过的。夹山区底子这么差,地方这么偏僻,有什么搞工业的条件?

    单是通往县城的那条路,都已经足以令英雄气短了。

    “我知道,大伙都有点担心,咱们夹山区的基础太差了,要交通没交通,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完全没有一点搞工业的基础。如果大伙去过江口市,可能想法就会变了。八十年代初期,江口不过是个小渔村,成龘立特区不到十年,现在已经具备国际性大都市的雏形了。再过几年,这个国际性大都市就会彻底成形。

    所以,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个决心去做!”

    刘伟鸿很坚定地说道。

    “书记,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夹山,能跟江口比吗?江口有地理优势有政策优势,也有资金优势这些,都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

    熊光荣点起一支烟,抽了两口,沉声说道。

    对于刘伟鸿刚才断然打断他的发言,熊光荣心里还是有点生气。不过听了刘伟鸿的话,他也觉得是那么回事。种药材确实不如种棉花那么令人放心。

    “所以说,我们要想办法改变。”刘伟鸿说道:“这一百万,就是我们的启动资金,是我们用来下金蛋的第一只母鸡这笔钱,不能随便花掉了。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刃上。等资金到账之后,由我亲自管理,任何一笔支出,都必须有我的亲笔签字。这一点,财政所那边要切实注意。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那是要追究责任的。”

    说着刘伟鸿的眼神,落在了财政所长的脸上。

    财政所长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熊光荣脸色又是微微一变。

    根据党政分工的原则,财政上的事情,是直接向他这个区长负责的。刘伟鸿这个规定,要算是有点“蛮横”了。但这笔钱却是刘伟鸿搞到的,别人谁也没有半分功劳他又是区委书记,一把手,要做出这样的硬性规定,熊光荣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张贤福说道:“请问刘书记,你打算搞个什么工厂呢?”

    “第一,我们要办个饲料厂。除了种植棉花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养殖。生猪养殖、肉羊、肉牛、肉鸡的养殖,都很重要。这个东西,不一定要集中起来可以分散搞。每家每户,甚至具体到每一个成年男女劳力,都能养。三头五头不嫌少,十头八头不嫌多。全区这么多人家家家户户都养几头猪,几头牛羊或者是二三十只鸡鸭加起来,数量就多了,规模很可观。单纯依靠传统的养猪方法肯定不行了。传统的养猪方法,长膘慢,出栏时间太长。一只小猪仔,从年头喂到年尾,全部吃青饲料,不吃一点复合饲料,一年下来,也就百十来斤,不戈哼算。花费的人工也是不少,一个农村妇女,可能最多也就是养两三头猪,就累得不行,基本上干不了地里的多少活了。这个不行。这样下去,养殖业肯定发展不起来。所以,方法要改进,猪种也要改良。要引进肉猪和肉牛,这个,要请农技站那边牵头,把这事办好。吉昌同志,这个事情,就请你去落实!”

    刘伟鸿随口吩咐分管农口的副区长马吉昌。

    刘书记本就是学农的出身,这些东西说起来头头是道。

    马吉昌四十几岁,也是本土干部,暂时还不是区委委员。

    实话说,刘伟鸿到任未娄,前段时间不是下乡就走出差,和两套班子的成员交道打得并不多。所谓威望,压根就未曾建立起来。但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与氛之下,马吉昌是断然不敢顶撞的。

    刘伟鸿很清楚,在会议上,最好是就事论事,只谈工作,不涉及到其他方面。下面干部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敢拿到台面上来。

    谁敢在干部大会上公然忤逆区委书记,就等于是自动将自己的乌纱帽交到了刘伟鸿手里。刘伟鸿只要一个报告上去,县委必定要处理的。不然,区委书记的威信还怎么维护?

    这是官场通例,任谁也不能轻易在明面上去破坏。

    “是,刘书记,我一定抓好这件工作。”

    马吉昌连忙答应道,还朝刘伟鸿欠了欠身子,脸上带着明显夸张的笑容。

    刘棒鸿也便报之以微笑。

    不过,马吉昌下一刻便忍不住瞥了熊光荣一眼,熊光荣就好像没看见,什么表情都没有。马吉昌心里不免咯噔了一下。

    看来熊区长不高兴了。

    不过这也没办法,刘书记在会上安排工作,总不能一声不吭吧?

    这一切,刘伟鸿自然尽收眼底,却是不动声色。

    威望,是需要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当然,我们也不是因为要鼓励农民养猪养牛,就要建个饲料厂。总不能我们要建房子,就搞个水泥厂,钢铁厂是吧?这个饲料厂,满足本区农民的需要,只是一个方面,而且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我们的眼光要朝前看。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养殖业将越来越多地被全国各地的农村所重视,饲料行业将是一个朝阳行业,也是一个黄金行业。现在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时机上还不算太晚。如果再等几年,恐怕就晚了。到时候,别人的品牌都搞出来了,我们的竞争压力就会很大。没有资金优势也没有技术优势,更没有品牌优势,搞什么都困难了。所以我们现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