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朱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乐大帝朱棣- 第4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神送宝的事,突然惊醒。于是他便命工匠将此玉琢为大玺,精刻细镂。从建文二年正月至今费时一年,始克完成。其印文是建文帝亲定,为〃天命明德,表正四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十六字。自洪武建国以来,朝廷各宝玺大多四字,如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等,其他敬宗庙用〃皇帝尊亲之宝〃,赐守令用〃敬天勤民之宝〃,求经籍用〃表章经史之宝〃,已为异数。此凝命神宝之作,实为特例。但十六字之宝却也并非建文朝的发明,宋徽宗政和八年所做的〃定命宝〃,其文〃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亦十六字。然而宣和年间,蔡京用事,有此夸张之举不为奇怪 ,而不久有靖康之祸。如今方孝孺号称正学,黄子澄等忠勤为国,竟在遍地烽火、国事难卜之际有此虚妄之举,实令人有所未安。   
  建文三年正月初一日 ,建文帝率领群臣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百官朝贺。奉天门内外,旌旗蔽天,仪仗林立,鞭炮、鼓乐齐鸣,百官俯伏跪拜,万岁山呼之声上干云霄 。建文君臣们仿佛如此一来,便真的受了天命,从此之后便会宇宙永昌了。不过,果真不久前线便传来了东昌大捷的消息,君臣上下又免不了一通祭享天庙,告东昌之捷的庆贺典礼。与此同时,既然强敌败北,朱棣旋师,原为缓其师而罢免的齐泰、黄子澄,当然要公开恢复官职了。一时朝廷上下一派喜气洋洋。   
  再说燕军兵败回到北平,自然要对东昌之役做一番检讨。诸将以东昌无功,纷纷免冠顿首请罪。面对俯伏在地的大小将校,朱棣深为他们的忠诚所感。他请大家都戴上帽子起立还坐。他说:〃其失在予,非尔等所致。〃然而他并不是分析东昌之役中指挥上的得失得非,却指出其失在于督责不严,骄纵过甚。他说:〃予以尔等皆心膂之士,骁勇善战,爱惜才难,每有小过,略而不问,驯至违律,废弃前功。譬如父母养子,骄爱过之,纵其所为,久则不听父母之命,此岂子之罪哉?胜负兵家常事,尔等但勉图后功,若复踵前辙,虽欲私宥,公法难原,天地神明,亦所不容矣。〃慈爱中有威严,督责中有激励,诸将不觉惶恐自责。朱棣知道该怎样在失败中保锐气,更懂得如何收拢人心,使其为之效死。他说:〃胜负固兵家常事,今胜负亦相当,未至大失。所恨者失张玉耳。艰难之际,丧此良辅,吾至今寝不贴席,食不咽也。〃朱棣说到此不禁动了真情,流泪不止,诸将也无不流涕,低头不敢仰视。   
  二月初七,朱棣命僧人修佛会祭奠阵亡将士,朱棣亲临,含泪宣读了自己写的祭文。祭毕他说:〃奸恶集兵,横加戕害,图危宗祀。予不得已起兵救祸,尔等皆摅忠秉义,誓同死生,以报我皇考之恩。今尔等奋力战斗,为我而死,吾恨不与偕。然岂爱此生,所以犹存视息者,以奸恶未除,大仇未报故也。不忍使宗社陵夷。令尔等愤悒于地下,兴言痛悼,迫切予心。〃说着,朱棣将身穿的袍子脱下,当众焚烧了,诸将马上上前劝阻,朱棣不听。他说:〃将士于予,情意深厚,予岂能忘。吾焚此以示同生死。死者有知,鉴予此意。〃朱棣焚罢,虽恸不已。诸将士也都悲哭不止。朱棣焚袍与曹操因坐骑踏麦田而割须一样是在故作姿态吗?即使是,其中也不乏痛切的自责,朱棣焚袍是与刘备在长坂坡摔阿斗一样而在作戏吗?即使是,其中也不无对将士的深情。观者无不感动,阵亡将士家属无不流泪。他们说:〃人生百年,终必有死,而得人主哭祭如此,夫复何憾!我等当努力,上报国家,下为死者雪冤。〃古人也并非都是奴性十足,他们要报效主人,但更愿为知己者、为尊重自己的人去死。死难将士的家属见朱棣如此,都纷纷请求从征自效。庄严肃穆的祭场上充溢着一派激越的壮志,朱棣已经把祭祀变成了一次誓师动员。   
  回想去年燕军师出北平,僧道衍来为之送行,曾满怀信心地说,此次〃师行必克,但费两日耳〃,如今众将士败还,不少人都要看他怎样自圆其说。想不到他说:〃两日,昌也,自此全胜矣!〃道衍不愧是个老谋深算、圆滑机变的和尚。他与朱棣一样,知道士气可鼓不可泄。朱棣说〃胜负相当,未为大失〃,道衍说〃自此全胜〃。他们非常清楚,此役只可胜,不可败。胜则龙飞,败则必死。他们决定再次南征,一雪东昌之耻。 
第45节:百折不挠(29)     
  他们进一步激劝将吏,招募勇敢,以图进取。二月十六,朱棣率师南出。行军之中,他把诸将士召到帐中,对他们说:〃尔等怀忠奋勇,协心同力,临阵斩敌,百战百胜。比者,东昌才战即退;弃前累胜之功,可为深惜。夫惧死者必死,捐生者必生。若白沟河之战,南军先怯懦,见战即走,故得而杀之,所谓惧死者必死也。刀锯在前面不惧,鼎镬在后面不惧,临阵舍死,奋不顾身。故能出百死,全一生,所谓捐生者必生也。举此近事为喻,不必远鉴于古。此实尔等所知也。有惧死后退者,是自求死。尔等毋恃累胜之功,漫不加警。有违纪律者,必杀无赦。恪遵予言,始终无怠,则事可以建,功可以成矣,其懋之哉!〃   
  二十日,燕军驻于保定。朱棣召集诸将商议作战计划。诸将分析说:〃定州军民未集,城池未固,攻之可拔。〃   
  朱棣说:〃野战则易以成功,攻城则难以收效,况盛庸聚众德州,吴杰、平安颉颃真定,相为犄角。攻城未拔,顿师城下,必合众来援,坚城在前,强敌在后,胜负未可决也。今真定相距德州二百余里,我军出其中,贼必迎战,西来则先击其西,东来则先击其东。败贼尸军,余当破胆。〃   
  诸将说:〃二百里不为远,我军介两贼之间,彼合势齐进,我腹背受敌。〃   
  朱棣说:〃百里之外,势不相集。两阵相对,胜败在于呼吸之间,虽百步之内,不能相救,矧二百里耶!尔等无惮,试观吾破之。〃   
  第二天,燕军移军于紫围八方 。时值二月下,虽已见春之消息,但早晚犹寒气袭人,空中水气往往结露为霜。燕军从保定移军东出,浩荡的大军在雾霭中穿行。刀枪铠甲袍服上都结了一层霜花。在一片青蓝之中朱棣穿的素红绒袍本就十分耀眼。这时他的战袍上也结了一层霜花,宛转盘绕,就像刺绣的一条银龙。众将士无不骇异。他们纷纷称颂这是个吉兆:〃龙为君象,天命攸归,故有此嘉兆,必获大捷。〃   
  朱棣说:〃我与君等御难求生,诚非得己。且帝王之兴隆,历数有在,岂可必得。但冀幼冲悔祸,奸恶伏诛,宗社再安,吾得仍守藩封,尔等亦各安其所。今凶焰方盛,社稷几危,吾日夜深忧,乃不思自奋,而以此为异,是亡惊惧之心,而动安逸之萌也。吾恐蹈沦胥之患矣。〃   
  众将士希望他们拥戴的是一条真龙天子。他们热切期盼自己制造的神话变为现实,而朱棣不得不表示出有所克制。的确,现在谈龙飞还为时尚早,前途并不平坦。他们首先是求生,一有不慎,便可能跌入深渊。   
  三月初一日,燕军缘滹沱河列营。这里正是官军往来之冲。燕军派出游骑,到定州、真定附近迷误官军,且借机寻战。十二日,朱棣听说盛庸已率军队来至单家桥,便率师由陈家渡渡河迎击,但未能与庸军相遇。朱棣担心盛庸与真定守军会合,往返渡河三四次,急欲与之交战。燕军没遇到敌军,倒在河侧遇到一只猛虎。那猛虎不知是被大军惊吓还是向大军示威,咆哮不止。但虎再凶猛,在数万大军面前也不在话下,壮士们刀剑齐加,不一刻,一只猛虎便毙命了。浩浩大军格杀一只猛虎,实在不足为奇,但朱棣把它看作是得胜的吉兆,军威为之一壮。   
  及至二十日,燕军才侦知盛庸军在夹河,于是挥军直驱夹河,逼近敌军。   
  燕军在离敌营四十里处扎营。朱棣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向诸将指授机宜。他说:〃贼每列阵,精锐在前,罢弱在后。明日与战,以劲师当其前,摧其精锐,余自震慴。中军常去贼五六里列阵,严整待之。我以精骑先薄其阵,绕其背而击之,如掩扉之势,推之使前。贼行六里,气喘力乏,中军俟其奔过,随而击之,我蹑其后,乘势逐北,贼众必败。慎勿逆击之,贼必致死以期生也。〃   
  朱棣非常重视这场战斗,务求此役必胜。他将自己的意图反复向诸将解说,犹恐大家不理解,于是,顺手抽出一支箭,在地上给诸将画了一幅军阵图,再指图详说。诸将围在朱棣周围,仔细聆听。为了更形象明白,朱棣又命军中的军官单独组成一队,逐一教授,反复申令约束,至为详备。   
  二十二日,朱棣带领诸将列阵前进,中午时分到达夹河。这时盛庸也列阵以待。朱棣先派出三骑到敌方侦察。他们见到官军阵前摆放着火车、火器、强弩、战■。官军发现这三骑兵从阵前掠过,立即派兵来追。朱棣一直在阵中注意看前方的动静。这时,他勒马搭弓,待追骑将近,只听弓箭一响,追兵中一人应声而倒,追兵戛然而止。已而追兵继续追赶,又被朱棣射倒一人。如此连中三人,追兵不敢再追前。于是朱棣命令骑兵一万兼载步卒五千,向敌阵推进。即将交锋时,步从翻身下马,攻官军左掖,官军拥盾层叠自蔽,燕军无法攻入。未战之先,朱棣便派人做了一批木■,其长六七尺,末端横贯铁钉,钉末有钩。作战时,投向敌方。欑穿入楯中,一时难以拔出,动则牵连,使楯失去防卫作用,士兵再乘其隙而攻之。燕军投掷木欑,官军纷纷弃楯而走,仓促中,所发火器也难以命中,有时反倒烧到自己阵中。官军乱了阵脚,燕军骑兵乘势冲入敌阵,直捣中军。在燕军的冲击下,官军开始溃退。这时,燕中军将谭渊见敌阵尘烟腾起,知是敌军败退,便带军迎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