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第一风流纨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唐第一风流纨绔- 第7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战苏定方只领一千余人,达延莽布支手下有近八万人马,最终的战役结果是达延莽布支战死,八万人马完败于苏定方所领的一千唐军,被歼近半。

这场战役与苏定方率军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很是相似,在那次战役中,苏定方所领的万余骑步兵被阿史那贺鲁的十万人马包围,但最终的结果非常有戏剧性,阿史那贺鲁大败,只率数百骑西逃,最终被擒获。

在这两年中,苏定方只以区区八千边军与驻守在青海东北方向的吐蕃十万精锐交战,在苏定方这次归朝之时,这个方向的吐蕃十万精锐仅仅只剩八千,不得不一再增兵!正是因为有苏定方这样天神一样的大将镇守青海,吐蕃人才没再有可能将青海之地全占,并威胁凉州、鄯州,青海一带的局势得以缓和。

这样的战事结果是让天下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也进一步成就了苏定方的威名,这也是后世时候的贺兰敏之,在查了一番苏定方的资料后,对其敬佩万分的原因。从这些战役上可以看出来,苏定方真是位天才的军事家,即使大唐一朝,战功能出其左右的,也没几人。

不过因苏定方所领兵马太少,不足以大举反攻驻守在青海的数十万吐蕃军队,将其逐出青海,吐蕃军队也惧怕苏定方所领的唐军,不敢犯我大唐边关,局势呈缰着状态。

因为手下所领之军太少,面对盘居在青海之地剩余的二三十万吐蕃军队严重处于劣势,苏定方数次上表请奏,恳请朝廷举大军讨伐吐蕃,但都没得朝廷获准,这让苏定方焦急万分。此次趁着冬天将近,吐蕃人不可能发动攻击之时,苏定方带着儿子苏庆节,悄悄地回到了长安,想当面请命皇帝和皇后同意举大军讨伐吐蕃,但皇帝和皇后依然不置可否,还拉来一个少年人和他讨论青海之事。

只不过苏定方是想不到,贺兰敏之这位不被他看上眼的纨绔,竟然会如此看重青海之地,说出万不能失青海的话,这话让他中非常为之震惊,对贺兰敏之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看到皇帝和皇后对贺兰敏之所讲并没表现出反感,苏定方更是惊异,也很是欣喜,但他到底是在朝多年的老臣,又率军征战了数十年,心境非常沉稳,也就不动声色地继续听贺兰敏之讲述。

贺兰敏之虽然看到了苏定方神态上的变化,只是并不知道这位名将到底如何想的,但他知道苏定方对他所讲话发生了兴趣,兴致高涨,说话也越加的大声,“陛下,娘娘,青海之地是我大唐内地通往安西的咽喉,若被吐蕃人得了青海,我大唐内地往安西之路即被掐断依敏之想,安西将成孤地,我大唐也将失去一大片水草丰美的牧马地,凉州、鄯州、兰州一带势必时常遭受吐蕃人的侵袭,因此青海之地万不容失,一定要在我大唐的掌控之内!”

“吐蕃人并没有非常好的牧马地,青海正是他们必取之地!”贺兰敏之说的非常肯定:“除了非常适合牧马外,青海之地物产颇丰,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吐蕃人才拼死与我大唐争青海地的,若让其如愿,吐蕃的实力会大幅地增强,最终会成为大患!因此,我大唐朝廷,必须对青海给予足够的重视,决不能让青海之地尽没吐蕃人之手!安西也是如此,加强青海和安西的军力布署,将这两地牢牢掌控在我大唐名下,不让吐蕃人的阴谋得逞!”

“敏之,你是说,朝廷要举大军讨伐吐蕃,夺回被吐蕃占领的青海之地?”听了贺兰敏之这些话,李治忍不住喝问!



第四十九章青海之事(下)

'··]更新时间:20127310:31:59本章字数:3010

第四十九章青海之事(下)

听李治这样问,贺兰敏之终于有点明白过来,今日武则天为何要让他说有关青海的事了,也大概明白苏定方父子回到长安的原因,当下毫不含糊地应承,“陛下,娘娘,如今吐蕃人在青海的存在是对我大唐实实在在的威胁,即使是辽东的高丽也是不能与之比的!依臣之见,吐蕃是我大唐最需要重视的敌人,这些年吐蕃国力大幅增长,但还惧我大唐,不敢与我大唐全面开战,微臣觉得,一定要在吐蕃国力大盛之前,将其所产生的威胁消除掉!”

贺兰敏之记的后世所记载的历史上,有一悲惨的大非川之战,那次战役中无往不胜的唐军遭遇惨败,主将薛仁贵的一名英名被毁,及至后来,吐蕃人更是数次重创唐军,还曾将大唐的都城长安攻陷,并立了一傀儡皇帝。这几段历史虽然他不是很清楚,但知道有这么几回事。

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来,吐蕃人的战斗力是多么的惊人,可以说是大唐最巨大的威胁。除吐蕃外,没有任何一个外来势力曾攻至长安城下,即使贞观初时候颉利所领的东突厥也没能做到。

听贺兰敏之如此说,一直面带赞色看着他的武则天忍不住出言问询:“敏之,你既然认为吐蕃是我大唐最大的威胁,那你说说,要如何应付吐蕃人的威胁!”

听了贺兰敏之此番话,大受震动的苏定方也以闪着精光的眼睛看着贺兰敏之,期望能再听到这位看起来深得皇帝和皇后宠信的少年人说一些让人惊叹的论调,甚至公开支持他所提的奏议。

看到殿内所有的人都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贺兰敏之得意的心情更甚,当下作了一礼,以稍带卖弄的口气对李治和武则天说道:“陛下,娘娘,请先允微臣再说一点有关吐蕃为何会这么快强盛起来的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来就是!”武则天笑眯眯地说道,甚至没以眼神征询李治的意见。李治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主导权落到了武则天手里。

得到武则天眼神的鼓励,再加上看到苏定方一副非常感兴趣的样子,贺兰敏之的信心更是大增,更加大声地说道:“陛下,娘娘,贞观初时候,吐蕃国力并不强大,松州一战,吐蕃数十万人折戟于松州城下,那里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几十年,吐蕃国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青海大半被其占领,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了我大唐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

“唐太…哦…先皇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哦…就是那个什么弃宗弄赞想攀附我大唐上国,提高其在其他部落中的威望,同时获取我朝先进的耕种水平和制造水平,一再请婚,先皇…为表示友好,最终许婚于吐蕃,将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在文成公主下嫁时候,陪嫁了许多的工匠和籍,还有农作物的种子,使得吐蕃从原来只会游猎的一个部落,变成耕种和制作技术都非常不错的先进国家,其国力军力大增…”

“咳…”李治故意咳嗽了一下,脸上露出一点不快的神情,贺兰敏之公然指责他的父皇,这让他有点恼怒,但武则天在边上,又不好出言相责,只能以咳嗽来提醒贺兰敏之不要乱说话。

武则天当然知道李治这一声将贺兰敏之话打断的咳嗽意思为何,但她不以为意,依然笑吟吟地吩咐贺兰敏之,“敏之,你说的非常有道理,接着往下说,把你所想到的都说出来!”

“是,娘娘!”有了武则天公然的支持,贺兰敏之胆子又壮了,也咬着牙把后世时候所想到的一些观点都说了出来,“文成公主这样一个我汉室嫁出去的女人,竟然为虎作胀,助吐蕃对付我大唐,据臣所知,文成公主此去吐蕃二三十年间,为吐蕃的强盛做了很多的贡献,正是她所作的贡献,使得吐蕃国力、军力大增,再转尔与我大唐对抗,而文成公主却没利用其在吐蕃国内巨大的影响力,阻止战争,反而为吐蕃军队的征战出谋划策…”

后世时候的贺兰敏之对李世民非常敬佩,但对这位千古一帝所作的一件在教科中被极力称赞的事,却非常有成见,那就是将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时,不知皇帝李世民是如何想的,在为其准备陪嫁的嫁妆方面可是表现的非常豪气,许多籍、工匠都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随文成公主入吐蕃。

正是这些陪嫁的籍、工匠等,可以说将当时世界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带给了还未开化的吐蕃,大唐先进的耕种、制造技术及其他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吐蕃人。或许文成公主和大多嫁人的女子一样,嫁给了吐蕃的弃宗弄赞,就把这位吐蕃的头领当作了自己的终身依靠,及至把自己也当作了吐蕃人,在入吐蕃后,文成公主亲自教习吐蕃人耕种、纺织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传授,还有籍和工匠的作用,使得短短几年内吐蕃的各种生产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国力大增。随着国力的提升,吐蕃的军力也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我大唐最大的边患。

教科上极力称赞文成公主入藏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真是睁眼说瞎话,从历史记载中大唐与吐蕃之间近百年的交战中就可以知道,说出这种论调的人是近乎白痴。

这番话说出来后,贺兰敏之暂停了一下,想看看在场几人的表情变化,一切都不出乎他的意外,包括李治、武则天在内的几人都是一副震惊的神色,贺兰敏之也看到,原先对他非常不屑的苏定方,看向他的目光已经满是赞赏,这让他更是得意,也不待武则天或者李治再问,马上把他觉得对付吐蕃的有效手段说了出来,“陛下,娘娘,微臣觉得,如今的吐蕃已经完全今非昔比,要对付吐蕃,除军事应对外,其他方面的手段也是相济才对!文成公主下嫁时候所带的籍和工匠已经没法追回,但要做一些亡羊补牢的手段,必须要严格控制与吐蕃人的贸易,防止铁器、弓箭等可以用于军事的物资流入吐蕃人手里,不给吐蕃人后续的技术方面的支持!”

“当然,对付吐蕃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举大军摧毁其军事力量,吐蕃人的军队被消灭,那再也没可能威胁我大唐!”说到这里,贺兰敏之露出一副傲然的神态,非常坚定地说道:“臣觉得,应当在合适时候,委以良将,举大军讨伐吐蕃,首当其充需将青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