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3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937- 第49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8月2号下午统帅部例行战争计划会议的时候,一个副官进来,悄声把张照先叫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张照先看了大家一圈,说道:
    “诸位,看来我们需要对战争期限作出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了≈在zf需要我们给出一个大致的开战时间,以决定这次战俘危机的外交策略。内阁那边的意思是,我们越早开战,外交上处理这件事就越有利。诸位,尽管对这个问题我们有诸多分歧,但是也不能再搁置了。我建议今天下午就做出决定,确定战争的大致开战时间。”
    会议室里诸位将领相互看看,表示赞同。
    ∪逍∷低小强本来是主张37年春天开战的。这样能够多准备几个月的时间,而且也季节上也合适发动进攻。顺利的话能够在严冬到来之前结束战争。最好是在四月下旬,因为那个时候刚好是黄淮、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农作物播种完毕的时候。这个时候打仗,不会对下半年的收成影响很大,不会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但是早一点北伐,毕竟是向小强消的≈在因为战俘危机这件事,很多将领又倾向于在今年就进行北伐。和向小强想置身事外不同,参与制定战争计划的一些核心将领们都有个“阴谋”,那就是想借着这次战俘危机大加炒作一番,把国民、把全军同仇敌忾的精神鼓动起来,对清进行一场“总体战”。
    一个分权的、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国家,是不太容易把国民的战争情绪鼓动起来的。一个集…权的、贫苦的愚民占大多数的国家,相反倒比较容易把国民都鼓动起来,勒紧肚皮搞“总体战”。因此对大明来说,此次战俘危机,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总之不管是大明zf选择哪一条,一定要让全国上下都对北清人神共愤,最好能达到年初南京保卫战那种程度。当然,不太容易。不过有总比没有好的多。
    张照先笑道:
    “呵呵……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看来诸位真的是都有很好的政治眼光……沈阁老说因为这件事,越早北伐越有利,应该也就是这个意思……”
    ……
    经过了一下午的讨论,最后基本确定,对北清的战争应该于3年0月份,也就是两个月后开始。这将面临冬季作战。但是这对明军来说也有个好处。在冬季,华北、西北一人多高的“青纱帐”没有了,真正实现了“一马平川”,而且公路以外的土地也基本硬化。这对明军的机械化、摩托化军团的优势发挥将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所有的田地里都是光秃秃的,地面的清军无处藏身,明军的空中优势也可以发挥到最大。
    说起来只有两个月,但是大明帝国实际上从去年十二月份就在战争准备,一直没有停。到了现在,大半年战时经济体制和扩军备战,已经能够峙帝国搏一下的了。况且两个月后,长江防线会加固得更加坚不可摧。这也是种大多数将领决定搏一把的原因。
    我军占绝对机动优势,最多进攻不顺利,不太可能被清军大面积围而歼之◎一真的发现短期之内达不到战略目的、有拖成持久战的可能,那么退回来就是。反正清军不太可能突破长江防线打到家里来。
    大致时间定下来了‰到两个月之后就要收复故国、北定中原了,祖祖辈辈没能实现的梦想有可能在自己手里完成,每个将领都显得非常兴奋,同时肩上也感到沉甸甸的。无论是老将领张照先,还是年轻将领如向小强,都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
    我们就这样决定了?这是真的么?
    '  '
第153集 两大阵营
    从8月3号开始,南京首辅大臣官邸前,出现了另一股集会者,并且迅速壮大。到了8月4号,人数已经接近一万。虽然只有“前清俘虏”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这股集会者的气势、以及人气,都远远盖过了他们。
    这些都是那几千明军战俘的家人。他们在前两天的时间里在各地组织起来,乘火车汽车开往南京,为了自己的儿子、兄弟、丈夫、父亲而泣血请…愿。
    这些“亲友团”们到底是在大明土生土长的人,对公众集会的游戏规则也非常熟悉,一来到就先去了警察局注册。只不过这个注册并不是为了让警察局批准,而是一旦注册之后,警察就会为你这个集会提供全程保护,在你申报的时间段和地段内,就只有你这个团体可以集会,你的反对者或者其他主题的集会都不允许了。这也能够防止不同派别的集会者打群架,引发街头暴力。
    但是那些初来乍到的“新公民”不懂得这些,什么都准备了,就是没想到去警察局注册,结果自己是先来的,地盘却被人家“抢注”了。
    警察们也明显地站在“大明士兵亲友团”一边,很不客气地把“新公民”们往一边驱赶,要求他们至少让出一半地方来,给“大明士兵亲友团”坐。那些前清大兵们骄傲地直着脖子,振振有词,拿着《大明宪法》在警察眼前晃,问警察们想干什么,懂不懂规矩,竟敢践踏大明公民集会的神圣权利。
    但是人家警察直接拿出一本《大明公民游…行集会法》,告诉他们:本来该把你们全部撵走的,现在看你们是先来的,只让你们腾出一半地方已经不错了,不懂还唧唧歪歪的。
    三言两语就把这些粗大兵噎得直翻白眼。不少爆脾气的当时就想干架,但马上就被同伴按住了。他们知道,现在大明上上下下都在看着他们呢,一定要让大家都接受他们就是大明公民,而不是愚昧蛮横的北清大兵≈在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自己不占理,要再跟警察干起架来的话,那对自己更不利。一旦大明上下还把他们看作北清大兵,那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送出去,换自己人回来。
    三万多“新公民”抱怨着,抬起屁股往东移动了一百多米,坐得更挤了,而且离首辅大臣官邸大门更远了≡面的“大明士兵亲友团”便很有秩序地开过来,占领了空出来的地方。
    由于两边的人数都十分众多,而且情绪明显对立,所以更多的警察调派过来了。几百个警察拿着警棍,在“新公民”和“亲友团”之间站成了两道人墙,并且中间拉起了绳索~区消防局的几台水车也灌足了水,停在车库里整装待发。一旦这边出现暴力、警察控制不了的话,这几台水车马上能赶到现场,用高压水龙冲开人群。
    ……
    那些“新公民”们都是清一色的大老爷们儿,而且集会的时候除了整齐的喊口号,大多时候都是坐在一起说心天,有不少人还嘻嘻哈哈的。但是“亲友团”可完全不一样,大部分都是妇孺,老人‘人和孩子▲且他们完全都是真情流露,哭泣、悲伤,对旁观者的感染力不是对面的那些“前清兵”们能比拟的。他们一出现,公众同情的天平立刻倾向了他们。
    在镁光灯的镜头下,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哭成了泪人,哽咽着说道:
    “……我哥哥是为了保家卫国才被俘虏的……他是我父母唯一的儿子,而且我也没有堂兄弟,按条件他可以免服役的,但我哥哥还是志愿参军了……当时,我和我妈妈都哭着问他为什么,怎么想的,是不是不打算要这个家了……我哥哥说,现在清虏即百万大军已经在长江防线对面集结了,随时会大举南侵,而我们大明兵力又不够……
    “他说,我们大明像他这样的独子很多,大家都符合条件免役……但是,正是因为大家都不服役,我们大明军队兵力才这么紧张的……他还说,他去参军,就算牺牲了,只要清虏打不过来,那大明zf都会把我们一家照顾得很好的……可要是清虏打过来了,那我们大明什么都完了,我们都要做奴隶,那时候他活着也没什么用了……如果他去参军的话,虽然他一个人的量很小,但是清虏打过来的可能性好歹会小一点……”
    这个少女一边说一边哭,说到这儿已经哭得喘不过气来:
    “……现在,我哥哥的话真的实现了……清虏被打了回去,大明保住了,我们的家,还有好多人的家都保住了……可是,哥哥却回不来了……”
    周围的镁光灯此起彼伏地闪着,记者们埋头速记。还有一个摄影师也过来了,扛着摄影机,摇柄“咔咔”地转动着。周围的市民听者无不动容,一些太太小姐也都感动的擦眼泪了。
    一个民间社团的组织者牵了一只话筒过来,伸到她面前,鼓励道:
    “来,小姐,你用这个说,这个说的能让更多人听见,首辅大人也能听见呢。”
    那少女接过话筒,哽咽着说道:
    “……现在我不想别的,就消首辅大人能救救我哥哥……让他回家……我,还有妈妈,还有妹妹,都在家里盼着他……”
    少女凄凄哀哀的声音被一架大喇叭放出来,在官邸前的上空回荡。喇叭的声音很大,不但集会的两边人都听到了,连官邸里的沈荣轩也听的很清楚。
    紧接着,话筒又到了另一个年轻少*妇手里。这少*妇二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面容穿着都很是端庄,好像是个中学教师的样子。她丈夫是个军官,也被俘虏到北清去了。
    她倒显得很坚强,只是脸色很白,悲愤地说道:
    “伪清广武皇帝接见外国记者的时候已经说了,如果大明拒绝换俘虏的话,那么我大明的全部俘虏就要被送进劳动营去!大家也都知道北清的劳动营是怎么回事!那就是在矿山、采石场、砖…窑等地方做苦力!那根本不是什么生产性劳动,而纯粹就是惩罚性折磨人的!连衣服都没有,一年四季就是披着破麻布片,一到冬天就会大批的冻死人!吃得是垃圾一样的东西,而且一天只有一顿!
    “饥饿、疾病、毒打、过度劳累、冬天严寒、夏天暴晒,还有矿井隔三差五的塌…方、透…水、瓦…斯爆…炸……国际红十字会早已有定论,满清的劳动营,比苏联的西伯利亚劳动营还要残酷!人送到里面,平均生命还不到五年!女人和孩子一般活不过第一年,就是最健康的男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