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客人都有,所以认为这铁人是泛指来往的人群。对于这个说法,大家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确实铁人身上没有什么物件和锁链可以发生联系,所以可以说铁人本身并没有在铁器群中。它更多的意义,可能是要用这个铁人来表示人来控制牛的这么一种想法。
  通过对所有铁器的研究,大浮桥的地锚群到底是如何排布、怎样发挥作用牵拉桥索的,这个谜团已经解开。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困扰着张力和考古人员,浮桥到底多宽、多长?按照一般浮桥的结构,南北两组铁牛之间的宽度就应该是浮桥的宽度。经实测,两组铁牛之间为米,那么浮桥宽度也应该在米左右。那么,浮桥的长度呢?黄河的宽窄会时常根据洪水、季节的变化有所变动,因此无法从黄河的宽度判断浮桥的长度。史书虽然对浮桥不惜笔墨,但基本都是“桥如长虹”、“势侔神造”等抽象的赞颂,缺少量化的记载。唯一可供参考的是一位日本遣唐使园仁的记录。他说蒲津桥长200步。按中国古代标准换算,约合360米。那么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呢?
  张力:按照唐制换算出来,相当于360米。那也不短了,相当长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他毕竟是一个日本的和尚,他记录的到底准不准,这是第一;第二日本所说的步,是不是和当时唐朝所用的步一致,如果是一样的,当然我们可以就这么推断,如果要不一样呢?所以准确的桥长到底是多少,到目前也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谜。
  有人提出,要解决桥长度的问题,只要能够找到河对面地下的铁器群的话,岂不可以得知桥梁长度。可是,关于对面铁器群的记载,却让人非常失望,原来早在明代时,史书就记载,铁牛已经被洪水淹没,并一度消失。许多年后,它是否还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是否仍然完好无损,都已经不得而知。同时,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土的铁器接触空气以后,容易被氧化,即使黄河西岸的铁牛能找到,是否会得到妥善的保管依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张力:从许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来说,在黄河西岸铁牛是不宜现在寻找的,那么在它们出土之前,这个谜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当时,有人问我,说书上说,一桥锁三城,山西这边是现在的永济,就是过去的蒲州,那么对面是朝邑,怎么会出来一个第三城?
  后来我们了解了一下,第三城在河中间,叫中,这也是一个城,我们要是翻翻《辞海》,《辞海》里头有解释,什么叫, 解释为沙出,就是沙子出来了叫。就是当年在黄河中间的一个沙洲,类似小岛。因为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它从龙门出来以后,河面变宽,流速变缓,所以水里面的沙子,就容易沉积下来形成沙洲,那么长年累月就变成一个岛了。那么这个桥选择这个位置,不仅因为这里是山西通向长安的一个交通要道,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正好在河中心有一个小岛。因为浮桥没有桥墩,所以除了两边的地锚以外,它完全靠船的浮力托起来,以及两边的地锚拉着。你想那么宽的河面,如果完全靠两边的地锚来固定的话,确实是不太安全的,也容易被水流冲坏,那么如果中间有一个小岛,就起到一个桥墩的作用。等于就是分担了一部分河水的冲击力,让这个满月形的弓形拉不出来。
  但是,如今这个过去的黄河沙洲已经不在了。原来,古人在修建浮桥时,一般都是从河中央有沙洲的窄狭处架桥。这种结构在当时看来,是古人的一个聪明之处。
  至此,铁牛出土后的浮桥存在之谜已经破解,然而新的谜团依然在困扰着张力和考古人员:这样一座宏伟的巨型浮桥到底是在什么年代建造的?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完成这个庞大工程的?这座壮观并且牢固的巨型浮桥最终为何又会消逝了呢?
   。 想看书来

修建之谜(1)
  嘉宾  张力  著名记录片导演。1999年率领摄制组前往山西省永济市,执导拍摄记录片《消逝的大河桥》。
    导语:在几百年前,这座巨型浮桥神秘地消失了,并且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一丝痕迹。那么,传说中的这座浮桥是否真的存在过?
  消逝的大河桥——修建之谜
  1989年7月,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一带的黄河滩涂上,出土了4头总重量达230吨的大铁牛以及附属铁器群,有人猜测它们就是传说中巨型浮桥的一部分。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两次挖掘研究,从它们的结构、姿态、使用痕迹等方面,以及史书中的相关记载,断定它们就是大型浮桥蒲津桥的地锚,从而证实了黄河上确实存在过一座历史久远、规模宏大的黄河第一桥。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个有如神助的巨大工程上,考古人员却没有发现描述铸造年代的相关记载。那么这样一座宏伟的巨型浮桥到底是在什么年代建造的?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完成这个庞大工程的?这座壮观并且牢固的巨型浮桥最终为何又会消逝了呢?
  铁牛出土以后,张力和考古人员在这些庞大的身躯上,却没有发现任何一点解释大桥建造时期的信息。一个谜团困扰着大家,这个有如神造的庞大工程到底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查阅史书,第一座蒲津浮桥居然存在于战国时期,那么出土的这些铁器地锚真的有那样古老吗?
  张力:实际上蒲津桥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到战国的时候,也就是2500年前。战国的时候,公元前541年,在蒲津这一段,就已经有了浮桥了。历史记载秦国公子,因为他哥哥当了国君了,他就被和平遣送到邻国——晋国去,走的时候带了上千车的行李,那么去晋国必然要过黄河,靠船的话,一船一船搬运,效率很低,当时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类似于浮桥的发明,把小船都并列起来,铺上桥板,用桥索固定,就这样形成了早期的,最早的蒲津桥。
  但是,对于这次秦国公子的过河事件,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那就是“过河拆桥”。因为临时浮桥使用的大量河船都是征用来的,所以不能维持长久,在渡过黄河后,这个浮桥就不复存在了。
  后来,也是在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故事主角——秦人,再次将浮桥横加于黄河之上,而这次秦人不是和平迁徙,而是为了战争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最重要的敌人赵、韩、魏三国恰恰都在黄河东岸边。因此,在蒲津地区修筑浮桥,也成了秦人的必然选择。
  张力:但是,秦人修建的浮桥也是属于临时类型的,因为那个时候,铁基本还没有普遍使用,大量使用的是青铜,关于秦代兵器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只有少部分铁器。而蒲津桥这么大的工程,不用铁恐怕是很难实现的,何况从今天我们出土的东西看,就是铁,所以肯定不是秦人修建的。
  正在考古队打算进一步寻求线索时,挖掘人员在铁牛身下的石板中发现了一块石碑。其上明确记载着:铁牛前方的堤岸建于四百多年前的明代。那么,这些附属的铁器地锚是否也是在明代建造的呢?
  在随后的考古中,人们发现铁牛身下的粗铁柱位于明代地层以下,说明铁牛更加古老。后来,专家们从史书中找到证据。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重修蒲津桥,以铁牛、铁人、铁山、铁柱作为浮桥地锚。这些铁器在考古挖掘中全部被发现。但是令张力和专家们感到困惑的是,既然史书记载蒲津桥建于唐朝,那么为何在铁牛身下会有明代的石碑呢?
  张力:这个问题开始大家都想不通,后来根据推断,明代的时候,蒲津桥实际上已经荒废了,铁牛已经不起牵拉浮桥的作用了,那么它不作为浮桥地锚起作用,它依然可以作为镇水兽的作用,存在在黄河岸边。所以明代又在这个基础上,修建了码头,刻立了石碑。当然,这个时候,浮桥已经不复存在了。
  铁牛浮桥建造于唐朝几乎毋庸置疑了。然而随着考古的深入,意外再一次产生。铁牛身下的铁柱并非坐落在唐代地层上,而是坐落在800年前的宋代地层上。张力和专家们感到十分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张力:地层的概念是这样的,因为时间的久远,许多古老地表会被新覆盖在上面的尘土深埋地下,因此有经验的地质人员只要从地层土壤的成分和一些指标就可以推算出该土层所处的历史时期。但是,一边是明确的历史记载,蒲津桥的四头铁牛造于唐代;另一方面,它们的底柱却在宋代地层上,而且,根据该土层出土的一些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出土的一些铜钱,上面很分明地写着“太平通宝”,那是宋代的铜钱;同时还有一些瓷器,从瓷器底部的这个座上看是宋代的造型,因为宋代瓷器和唐代瓷器有明显的区别,唐代瓷器底座是平的,而宋代瓷器底座是凹进去的,它等于说是捏出了一个沿儿。从此就推断,铁牛并没有坐落在唐代的地层上,而坐落在宋代的地层上,这是很奇怪的结论,所以考古专家接着又往下挖,又往下挖了两米多,这回从出土文物上,证实了那才是真正唐代的地层,确实也有瓷器的底座就是平的,而且还发现了木器、木材,通过C14的测定,再次证明那才是真正的唐代地层。
  不同的瓷器把唐代和宋代地层明显区分开来。一个新的谜团困扰着张力和专家们,如果铁牛是唐代铸造的,为什么没有在唐代地层,而是跑到了宋代地层上呢?而且,更让考古学家惊奇的是,铁牛坐落的坑,周围的土壤结构都非常完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坑,换句话说,铁牛不是从其他地方横移进去的,而是从高空垂直进入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修建之谜(2)
那么,如果真的是铁牛曾经经历这样的一次搬运过程,宋代人究竟掌握了什么样的技术,将重达60吨的铁牛从唐代地层中取出,再高高吊起,放置到宋代地层中的呢?
  张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