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巨贾吕不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经国巨贾吕不韦-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创造了上万倍的高额回报,并培育了数以万计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据统计,仅在巴菲特长期居住的奥马哈市,就诞生了200名亿万富翁。

  巴菲特的成功,与两千多年前的吕不韦好像没有必然联系。但其投资理念是相通的。吕不韦的投资思想,很值得今人细细体会。

  第三章、追求利益最大化

  一

  吕不韦自认识异人后非常兴奋,跑回家问其父亲:“种田能获利几倍啊?”

  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生意能获利几倍?”

  其父答:“一百倍。”

  “那么,帮一个国王登上王位、安定一个国家呢?”

  吕不韦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话,一定非常惊讶。他说:“那就获利无数了。”

  吕不韦对父亲说:“您看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累死累活而不得丰衣足食。如果建国立君,不仅我们可以享用不尽,还可以泽被后世。我现在想做这件事了。”

  吕不韦与其父亲的对话见于《战国策·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不知为何,司马迁为吕不韦作传,没将这段话写进去。

  通过这段对白,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信息。

  一是,吕不韦此时正与其父亲一起在邯郸经商。吕不韦想在异人身上投资,可能还有所犹豫,所以回家问其父亲。

  二是,吕不韦是商人世家,其父亲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这从吕不韦在拿不定主意之时向其父亲请教一事即可看出。

  三是,吕不韦的父亲虽然还活着,但已经退居二线,其生意由吕不韦来经营,老头子只是起个顾问的作用,已经没有决策权了。所以吕不韦在打定主意之后对其父亲说:“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愿往事之”一语,分明不是向其父亲请示或与其父亲商量的语气。

  四是,吕不韦的父亲既然已经退居二线,年纪肯定不小了,应当在六十多岁吧。那么,吕不韦此时也当在四十岁左右了。

  人到四十,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也比较丰富了,思想也比较成熟了,考虑事情也比较周全了。很难想象,一个二十来岁的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会如此深谋远虑。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信息,吕不韦没有明说,但道理是明摆着的,那就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是商人永恒的追求。

  脸朝黄土背天的农民,一年到头胼手胝足还不能丰衣足食,这决不是吕不韦愿意做的事情。

  经营珠宝生意,能够获利百倍,自然比农民强多了。但在已经成为富商的吕不韦眼中,也不过是小富而已。小富即安,这是小农意识,与吕不韦的思想格格不入。

  吕不韦所追求的,不仅他自己要得到泼天富贵,还想泽被后世子孙。

  二

  在先秦的富商当中,卓氏是非常成功的。其家族绵延百余年,到了西汉时期,仍是巨富。范蠡先从政后经商,也非常成功。他在齐国经商化名鸱夷子皮,在陶地经商化名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范蠡致富不忘众乡亲,常常接济穷亲戚和贫困故交。范蠡年老之时,将生意交给子孙经营,“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吕不韦可能认识到,卓氏也好,朱公也好,都是富而不贵。若想“贵”,必须从政。范蠡是先经国后经商,而他要反范蠡之道而行之:先经商再经国。

  他以为,那样,他才能做到“泽可以遗世”。

  “泽可以遗世”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儒家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发达之后,就应为天下黎民谋福祉。所谓儒商,不仅仅指商人有文化,而且要有抱负,要有社会责任感。

  吕不韦想留给后世的“泽”,应该有“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联系到后来吕不韦发达之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肯定,吕不韦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商人,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商人。

  然而商人毕竟是商人。他的抱负再远大,也与其追求的商业利益紧密相连。他所说的“泽可以遗世”,当然包含为其后世子孙铺平富贵之路的意识。后来他潜移秦国国祚,可谓对“泽可以遗世”一语的再通俗不过的诠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经国巨贾吕不韦(5)
所以,在吕不韦看来,唯有“建国立君”,才能实现其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商人,谁不愿追求最大的利益?

  三

  在中国,经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时是做得说不得,有时是说不得也做不得。

  为什么班彪班固父子大骂司马迁?因为在以“君子言义不言利”为传统道德被朝野一致认同的时代,司马迁敢于言利。

  长期以来,封建统治者最烦老百姓言利,最怕老百姓与其争利。他们极力营造上上下下“耻于言利”的氛围,希望“君子固穷”,希望老百姓都来“无私奉献”。大家都来“无私奉献”,那么谁来享受呢,不言自明。

  其实孔子也是言利的,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清高。他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只要能得到富贵,就算替人家做车夫他也愿意。如果富贵不可求,那就只好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一句大实话,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至理名言。只有虚伪之人,才对一个“利”字讳莫如深,才将大胆言利者视为洪水猛兽。

  为什么怕人言利?因为那些虚伪的人将天下人视为傻瓜,以为用虚伪的道德说教就能使天下人都“耻于言利”,都自愿放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让天下人耻于言利,只知“无私奉献”,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面对统治者的掠夺、压榨、欺凌,天下百姓都必须视为理所当然,而且还要山呼万岁。

  在统治者看来,老百姓都重义轻利,那才是理想的社会。但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存是需要物质条件的,人们不可能不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人们只有奉献的义务,而没有获利的权利,会挫伤人的创造力和劳动积极性,轻则导致经济社会的全面停滞,重则带来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和暴力革命。

  正确的态度应是如同孔子所说的那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自己的合法、诚实劳动或资本投入,获得应得的报酬。这才是符合人性的义利观。

  四

  不仅敢于言利、求利是人之常情,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

  不仅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家、军事家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兵家经典《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集中阐述了孙子追求战争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孙子云:“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将其追求战争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概括为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是每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商人的理想。其实也不仅仅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在汲汲以求利益的最大化,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既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条铁律,也是人类社会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愿望是人人皆有的,但并非人人皆能得到。关键是事情该如何去做、道路该如何去走。否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空想而已。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并非让人只捡西瓜,不要芝麻。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应有前提,即:对现实状况要有精确的把握,对市场前景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对自身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不能立竿见影的,需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和大量的投资。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斤斤计较一两次利润的大小,而应当目光长远,力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追求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

  吕不韦做出在异人身上投资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项投资是高风险的,而回报却是个未知数。

  因为,秦昭王何时死是个未知数;

  秦昭王死后公子柱是否能顺利即位是个未知数;

  公子柱即位后是否能立异人为太子是个未知数;

  异人即使被立为太子是否能顺利接班是个未知数;

  异人即使在若干年后顺利坐上王位,是否对吕不韦的付出心怀感恩、是否能让吕不韦飞黄腾达更是个未知数……

  不过决心已定,就必须一点一点地去做。

  于是,吕不韦以百倍的信心和执着,开始操作他商业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桩大买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震古烁今的一桩大生意。

  第四章、风险投资空前绝后

  一

  吕不韦前去拜访异人。

  一见面,吕不韦就说:“我能光大你的门庭。”

  异人以为吕不韦吃错了药,不由大笑,说:“你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吕不韦没有笑,而是很认真地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

  异人一听,收敛了笑容,忙拉着吕不韦坐下,表示要与他深谈。

  由此可见,异人也不是个平庸之人。从吕不韦的两句话中,他立即猜到了吕不韦的用意。

  当然,落魄公子异人如果是个见解浅陋、面目萎琐、谈吐恶俗的平庸之辈,以吕不韦的眼界,也不会认定异人身上有投资价值。

  吕不韦落座后,一板一眼地为异人分析起了秦国的政治局势。他说:“秦王老了,您的父亲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